有讀者讓我解讀敲打網際網路巨頭的那點事兒。
說穿了就兩個主題。
1、網際網路巨頭們不要一天到晚的琢磨從你那資料高速公路上收過路費。
2、多想想科技創新,多想想提供就業,多想想出海揚帆。
話不是這麼說的,但意思其實就這個意思。
我的標題為什麼說9月份就開始了,因為大號9月份我就解讀過一次了。那是9月中旬,科學家座談會上。
那次我聊了一個目標。
目標就是要開啟內需市場,使得內迴圈可以媲美外迴圈,以期完成內外雙循。
怎麼開啟內需市場?
只有提高收入。
靠科技自發的力量去提高高收入者的收入,靠政策以及投入提升低收入者的收入。
科技上去了,產業才能轉型,產業轉型了,才能有更多,更高的高收入群體,從而拉動內需裡高階那部分。
科技上去了,才能突破國際環境中某些不利的因素,尤其在當前情況下,尤為迫切。只有科技上去了,才能更少的受制於人。
但是我問你,一個月薪兩萬的人提高到四萬產生的內需,和二十個月薪一千的人提高到兩千的內需,誰大?
當然是後者大。
你再有錢,你也不能吃十碗飯。
換句話說,如果這兩者之間產生了衝突,你覺得管理層會偏向誰?
誰對內需的貢獻大,就會偏向誰。
網際網路大廠要科技創新是好事,如果你能夠把自己月薪兩萬的人提高到四萬,那是你的本事。
但是你要出海揚帆,你要去尋找增量,不能因為你的創新使得那些月薪一千的人的消費能力減弱。
否則你這裡內需提高了10個,那邊消失了50個點,得不償失。
大資料是什麼?
很早之前馬雲說的很清楚,未來是DT時代而不是IT時代,D就是data,資料。未來是資料的時代,大資料就像石油,像土地一樣是一種資源。
《大秦賦》裡呂不韋千金散盡都要奇貨可居扶植異人,為的就是被封文信侯,洛陽食邑十萬戶。
在古代,有錢沒用的,又經歷不了幾代人。但是有塊封地就不一樣,也許能持續幾百年。
在DT時代,資料就是封地,那玩意跟資訊高速公路是一回事,只要路是你修的,那你就可以從此收取過路費了。
所有網際網路企業都明白這點事兒,這就是為啥過去的十年大家燒錢都要拿到使用者的資料。
拿到了使用者的資料,有很多種賺錢的方式,但是,你注意,不可以因為你要賺錢,就對低收入使用者殺雞取卵。
借唄此前最大的問題就在這裡。
90後沒啥錢,畢竟年輕,即便如此,年紀輕輕的90後們已經平均負債十幾萬了,你還不停的鼓動他們繼續借錢,以至於這個負債的趨勢還在擴大。
如果任由網際網路企業這樣趴著食利,這幫90後可能債務越來越大,如果他們未來賺的錢不足以彌補利息,那他們今後的消費能力在哪兒呢?
理解這意思吧。過多的給他們放貸,有點殺雞取卵了。
你當下也許利息賺的爽,但回頭他們因為負債累累,收入更加難以提高,導致未來潛在的消費能力消弱,那對於內需,是損耗而不是有益。
同樣的道理,昨天我們聊社群買菜的時候說過。
站在整個社會運營的成本效率上看,也許網際網路大廠的進入有可能創造很多新玩法,比如零儲存,比如需求與產地直連。
但是,因此也會導致很多菜農的就業消失,隨之消失的是購買力。
前面說過那句話,一個月薪兩萬的人提高到四萬產生的內需,是遠遠比不上二十個月薪一千的人提高到兩千產生的內需的。
這等於劃了一條紅線。
這就是告訴資本,不要無序擴張,要有秩序,你要明白界限在哪裡,你也要明白資本為什麼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