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作者 | 高格路人甲

用路人甲的視角,發現生活中的好公司。

最近,網際網路買菜火了。美團買菜、每日優鮮在越來越多城市跑馬圈地;傳統商超永輝超市也推出了永輝買菜;在天貓、餓了麼、京東等大流量平臺,都能輕鬆找到「買菜」的入口......

生鮮電商太難了

2005 年易果網上線,拉開了生鮮電商的帷幕。經過十年野蠻生長,2016 年中國的生鮮電商超過了 4000 家。但在資本退潮之後,這次生鮮電商的繁榮以行業大洗牌告終,紅極一時的許鮮、美味七七、本來便利等平臺都難逃倒閉或被併購的命運。

紅極一時的許鮮

生鮮電商被很多人稱為「世界上最難的電商生意」,時至今日,商家也沒有摸索出這個行業的盈利之道。據 Mob 研究院統計,在 2016 年的 4000 家生鮮電商中,只有 1% 實現了盈利。

生鮮電商盈利難的主要原因還是毛利率過低、成本過高。生鮮產品本身的同質化嚴重,沒有太高的溢價空間和附加值,再加上消費者對生鮮產品的價格敏感度更高,進一步打壓了生鮮電商的利潤空間。

另外,從採購到運輸,再到倉儲、配送,生鮮電商的供應鏈相對複雜,而且非常分散。生鮮產品極易腐爛,這也是冷鏈物流和配送成本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

我偏要做

既然賺錢這麼難,生鮮電商為什麼依然如火如荼?

一方面,生鮮尤其是買菜對於消費者來說是高頻的剛性需求,背後蘊藏著巨大的流量。在流量日漸趨近飽和的今天,資本和網際網路巨頭自然不會放過這個缺口。

另一方面,相比於網購服裝、電子產品來說,生鮮電商的滲透率還很低,存在巨大增長空間。有調研顯示,線上買菜在一線城市是 15% 使用者的主要買菜渠道,在下沉市場的滲透率還相當低。

細數一下生鮮電商這條賽道的參與者,歸根結底還是阿里和騰訊的較量——阿里通過天貓、餓了麼以及盒馬鮮生布局的同時,還投資入股了大潤發、蘇寧等線下零售;騰訊則主要通過對每日優鮮、美團、京東、永輝超市等平臺的戰略投資完成生鮮佈局。

圖片來源:Mob 研究院

幾種商業模式

再來說說生鮮電商的商業模式。相信很多朋友還記得,前幾年當天下單、次日送達的傳統生鮮電商,雖然不需要大量的倉儲、技術投入,但早已不能滿足現在消費者高時效的需求。

最近,跟著網際網路買菜一起火了的,還有深受每日優鮮、美團買菜青睞的前置倉模式。簡單來說,就是在居民區集中的地方,建立一個倉儲點,進行分檢、倉儲和配送。前置倉大幅提高了配送效率,但也需要巨大的前期投入。

和前置倉異曲同工的,是「到店+到家」模式——既可以到社群附近的門店購買,也可以線上下單、送貨上門,比如盒馬鮮生。比前置倉多了到店體驗,但需要面臨的則是更高的前期成本,畢竟店面要比倉庫貴多了。

另外,還有二三線城市盛行的社群拼團模式——以社群為單位拼團購買生鮮,拼團成功後,使用者需要在社群自提商品。這種模式的倉庫、門店成本更低,但運送時間也更長,一般要 1-2 天。

當然,還有大家熟悉的純平臺模式,比如餓了麼,以及類似京東的「平臺+自營」模式,在這裡就不贅述了。

不賺錢,真的可以嗎?

從發展空間來看,生鮮電商確實是一門不錯的生意。尤其是在一二線城市,將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選擇。

但不可否認,空間雖大,不賺錢也很難持續運營。生鮮電商想要扭虧為盈,我認為主要有兩個方向——

一是降低成本,具體也有兩種途徑:一種是通過前期大量投入來建立前置倉或門店,從而擴大覆蓋範圍,達到規模效應後自然可以攤薄前期成本,用使用者規模和覆蓋範圍建立起護城河,當然這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援;第二種則是提高供應鏈效率,從採購、運輸、倉儲、配送等環節降低成本,這是目前很多生鮮電商正在做的事情;

二是隻把生鮮作為一個流量入口,開發更多高毛利的業務,用高頻低毛利的生鮮向低頻高毛利的業務導流,就好像美團點評的外賣業務一直是酒店業務的天然客戶來源。

「了解更多」中還有更多全球優質上市公司。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1.3億!電商巨頭突爆“醜聞”,家暴?逼宮?尺度大到無法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