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作為的企業大佬,會把“客戶邏輯”、“商業邏輯”、“技術邏輯”琢磨得很透徹,而這三個邏輯在不同時代自然有別。在產品經濟時代,是技術邏輯決定商業邏輯,最後客戶被動選擇;而在客戶為中心的體驗經濟時代,是客戶邏輯決定商業邏輯,進而要求技術進行重新定義。在數字經濟時代,關於客戶、商業、技術的邏輯有哪些新變化? 12月初,IBM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系統部總經理侯淼在接受採訪時,給出了硬體系統的客戶、商業與技術的新邏輯。

客戶的邏輯變化

關於客戶的邏輯變化,侯淼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今天企業之間其實沒有秘密,如果A企業上線了一個掛號系統,業務可以線上預約,甚至預約精準到小時,消費者就會立刻切換成為A企業的使用者,那麼B企業的業務負責人就會要求其IT負責人:“趕緊做出一個線掛號預約系統,立馬上線。”這個“立馬上線掛號系統” 的故事正在各行各業上演,透露出來的趨勢是企業數字化轉型提速,企業應用正在加速現代化,才能夠適應各種快速化的需求。應用快速化、現代化是第一個趨勢。

另一個變化是,過去企業業務是“線下為主、線上為輔”,在經歷了疫情衝擊之後,現在企業的業務重心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變成“線上為主,線下為輔”,或者至少也是“線上線下同等重要”。

再有一個變化是,5G等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帶來了雲邊協同,給企業使用者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更多更便捷的選擇,一方面可以將更多交易型的資料庫放在雲端,另一方面可以將更多包括影象處理與分析等放在邊緣側。

關於客戶的這幾個重要的變化,在侯淼的邏輯裡都是“增長”,因為無論是客戶的應用快速上線,還是業務線上化成為主流,以及5G讓雲邊互動成趨勢,都意味著資料處理量的爆發增長,這必然給硬體基礎設施帶來巨大的生意機會。

客戶邏輯的IT實現與IBM硬體邏輯

要滿足業務需求的快速變化,其實現邏輯是“微服務”和“容器化”。微服務的作用是將應用更加模組化,從而讓新應用可以更快速的開發、迭代、投入市場,而容器則是微服務實現的主流支撐技術。

侯淼進一步解釋,而微服務能夠把IT的應用和市場需求結合更緊密。過去,銀行核心業務的改造週期是5-10年,現在隨著數字化轉型,市場的變化越來越快,如果一家銀行手機APP做的沒有另外一家銀行好,可能客戶就移過去了。現在要求IT能夠儘可能的快速產生新應用,去滿足市場要求。

在微服務的實踐方法裡,容器化是一個很關鍵的技術。容器化的特點在於它把很多應用進行封裝,進行統一的編排,統一的排程和管理,能夠更快速上線。

容器化最大特點在於能把硬體資源,包括網路、計算資源和儲存資源,實現最小調配。在容器化之前的虛擬化技術是虛機virtual machine,一個虛機最小的記憶體空間是GB的,但是容器化最小的記憶體空間是MB,比虛機小一千倍。

換句話說,容器能大幅度提高機器的使用密度。一個硬體機器在虛機情況下,可支援100個應用,容器化可能支援150-200個應用,大幅度提高使用者硬體資源的使用率,降低硬體的投資成本。

而把微服務和容器化結合的技術平臺之一是OpenShift。OpenShift的核心是Kubernetes(簡稱k8),Kubernetes是一個開源的產品, IBM和Red Hat在這個開源核心的基礎之上,進行了增強和追加,使OpenShift對容器的支援和程式的改造,提供更大的幫助,也使整個系統更加穩定、更加健全。而IBM軟體產品Cloud Paks就是容器化的軟體產品家族,這些工具能夠幫助企業實現微服務以及充分利用容器技術。比如,Cloud Pak for Applications能夠讓研發/開發的時間降低80%,Cloud Pak for Data可以使AI上線從天級變成小時級······Cloud Paks讓應用快速推向市場,讓IT以客戶為導向,從而為企業增值。

侯淼表示,企業數字化程序加速,CIO、CTO都是企業決策中的關鍵成員, IT是否能跟上業務的發展直接決定企業的競爭力。透過混合雲的雲化方式,能夠幫助企業IT達到這個水平,這是大的方向。而在這個大方向下,透過OpenShift, IBM的硬體體系包括Z、LinuxONE、Power、Storage等,都能夠透過容器化實現對微服務、對容器化應用的支援。

目前,企業的應用包括兩類,一類是傳統的核心應用,一類是雲原生的應用。“IBM的硬體能對兩者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撐,這個系統除了能夠支援企業快速開發、引進新技術,而且滿足安全、可靠、擴充套件的要求,這是IBM硬體針對混合雲的體系的定位,未來IBM系統部的產品會支援關鍵應用和雲原生應用。”侯淼說。

IBM硬體的進階邏輯

如果說微服務與容器化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技術趨勢,那麼在通往關鍵技術的“羅馬城”方向上,各IT廠商有各自的“通城之術”,而“通城術”的效率、穩定性、價效比、敏捷性、後項相容性等指標決定了各個廠商的競爭力。

關於廠商競爭力的維度,侯淼談及了幾個關鍵資訊:一是“支援”與“面向”。或許目前很多廠商都表示支援微服務與容器化,但IBM硬體是全面面向容器化,而“支援”與“面向”(Native)有著重大差別。當前的大部分產品都可以做到支援容器化,也就是讓容器應用可以訪問硬體產品。但是面向容器化則不一樣,它要求硬體滿足很多容器介面。以儲存為例,儲存裡的容器標準介面s3fs,需要支援這個介面,從而讓容器裡應用透過該介面呼叫更加細微的硬體資源,這是關鍵的不同之處。而且在未來,IBM的新硬體產品都將支撐容器標準,能夠滿足企業對資源更加低顆粒度的要求。

二是新技術的連續性與後項相容性。目前很多CIO在談論新技術的時候都會考慮這樣的問題,新技術是否具有延續性,廠商是否具有延續性,技術的生命力和廠商的生命力是企業使用者關注的焦點。與此同時,廠商新“通城之術”能否實現後項相容,是否能夠保護使用者的投資,同樣是CIO關注焦點。某銀行副行長曾這樣表示:“我們希望創新增效,也要把新技術的當前風險和長期風險管住,同時希望保護以前的投資。”而IBM的硬體從誕生以來就面向關鍵業務,面向新技術的“靠譜性”與“後項相容性”,一直是其硬體的發展宗旨。

其三是物理集中與邏輯分佈。IBM的硬體系統是從集中式計算時代發展起來,而最近這些年分散式計算盛行,所以IBM硬體也容易讓人產生誤區,為此侯淼表示,IBM LinuxONE在物理上是一個集中系統,而分散式是一個比較籠統的概念,它包括邏輯上的分散式和物理上的分散式兩種,邏輯上的分散式確實能夠帶來好處,包括模組化,在不同的模組之間能夠吞吐量均衡。

而事實上,IBM提倡的是邏輯上的分散式,物理上的集中式。這樣帶來的好處是容易維護,節約電能。有點像一個平面停車場,改為了停車樓,停車樓裡有專門的智慧來排程,佔地面積大幅度減少,提高車庫的密度。

總結來看,IBM硬體具有五大優勢,侯淼表示,首先是穩敏合一。IBM基礎架構提供“穩態”所需要的高可靠技術,如7個9的高可靠性;也可以實現雲原生應用的快速擴充套件和使用。其次是資料智慧。從儲存的維度看IBM儲存能夠對資料進行最好的支撐,能夠支援高達1800萬的IOPS,包括延時只有70微秒,也能夠多站點的複製,透過不同的儲存介質,為不同應用場景提供了兼顧成本與效率的解決方案。再者是綠色計算。IBM的LinuxONE可以“以一頂百”,用最少的裝置和資源滿足客戶的計算需求,從而降低整個裝置的擁有成本。第四是安全無虞。針對安全、合規等,包括加密、隱私護照以及高安全的區塊鏈平臺等,IBM一直擁有業界規格最高的技術支撐體系。第五是開源開放。目前很多的開源軟體都能執行在IBM硬體上,透過與各種型別夥伴的深入合作,包括與大量的國產軟體進行了適配,能夠滿足安全可控的要求。

自1964年 IBM System/360誕生以來,IBM大型主機就一直是全球科技界的引領;2015年,IBM推出z13以及面向Linux工作負載的LinuxONE,開啟IBM大型主機現代化;2017年IBM推出z14、2019年IBM推出的z15及相應的LinuxONE版本,向容器化為代表的雲計算技術體系不斷靠攏;圍繞使用者需求,面向未來,不斷自我進化,這是IBM硬體的進階邏輯。

19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社群團購何去何從?是為了掙錢還是吃菜,是資本思維還是治理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