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你知道智慧手機也有天線嗎?

1887 年,年僅 29 歲的德國人赫茲率先發現電磁波的存在,為人類利用電磁波進行通訊創造了條件。如今,我們使用的智慧手機便是藉助無線電進行遠距離資訊傳輸,而天線則是發射和接收無線電的關鍵裝置。可以說,沒有天線就沒有無線電通訊,也就沒有智慧手機。那我們為什麼看不到手機上的天線呢?

手機天線分內建和外接兩種,早期的手機一般裝配外接天線,比如 “大哥大” 就可以看到尺寸很長的天線。隨著技術的發展,天線的尺寸越來越小,被隱藏至機身內部。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手機發展史” 是一部 “天線發展史”。從 1G 時代 “大哥大” 長達 9.4cm 的天線,到 2G 時代摩托羅拉釋出首個雙頻 GSM 手機,配帶尺寸很小的螺旋和鞭狀兩根天線,再到諾基亞推出 Nokia 3210,天線已完全內建。此後,手機逐漸往小型化和個人化發展,天線也趨小型化和緊湊化。

雖然手機天線尺寸越來越小,但卻不能無限縮小,因為傳統天線的設計被一種物理機制鎖死。傳統天線的發射和接收依賴電磁波的諧振,這意味著它們的尺寸需要跟電磁波的波長匹配,導致天線的尺寸難以突破 1/10 電磁波波長的限制。

一般情況下,手機天線長度為波長的 1/2。而若減小天線尺寸,天線的阻抗則難以被匹配,不能實現訊號的正常接收和發射。

此外,天線中振盪的電流會引起地面效應,這進一步增大了天線尺寸,這些問題使得傳統天線難以被整合,也極大阻礙著無線電子裝置、生物感測器以及物聯網的發展。

如何突破現有瓶頸使天線可整合、微型化?這是南天翔研究的重點問題。近日,清華大學微電子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南天翔剛剛入選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Innovators Under 35)2020 年中國區榜單,入選理由是突破現有瓶頸,使得天線可整合化和微型化。

圖 |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2020 年中國區榜單入選者南天翔

天線也可以變得整合化和微型化

在完成康奈爾大學博士後的工作後,畢業於美國東北大學電子工程系的南天翔博士選擇回國,目前在清華大學任助理教授、特聘研究員和博士生導師。他的主要科研方向是新型磁電子奈米器件的前沿領域,其工作集中在開發基於新物理原理特性的下一代電子器件。

南天翔告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他開發了具備可用於神經探測的奈米尺度磁場感測器,以幫助理解人類的腦結構。此外,還發明瞭高效能自旋電子器件和邏輯電路的原型器件。不過在他看來,關於微機電(MEMS)可整合天線的研究,是其中最突出的一項,也是最讓他引以為豪的。而他的這項研究在物理、材料、電子器件、通訊等領域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圖 | 具有巨大磁電耦合的低頻磁電天線

可整合微型天線的研究,源於南天翔博士期間在課堂上接觸到的關於微機電壓電諧振器的介紹,“當時想把老師做的微機電諧振器跟自己正在研究的專案結合在一起,我們跟老師進行合作,做了一系列跟磁電相結合的諧振器,最後發現它可能在可整合天線方面有很大的應用空間。”

實現天線的微型化並不簡單,他說:“即使對小型化天線已經研究了超過 100 年,天線的微型化仍然是一項公開的挑戰。”

傳統天線的工作原理是依靠電磁波的震盪,天線的尺寸需要跟電磁波波長匹配。這裡有一個明確的物理限制,不能隨意減小天線尺寸,如果減小尺寸意味著其它效能的犧牲。因此,若想縮短天線尺寸,需要尋找新的方法。

南天翔另闢蹊徑,找到一種新方法。他研發的小型天線由微機電系統(MEMS)和磁電子材料結合構成,從而能透過聲學波驅動磁偶極子諧振產生電磁波的輻射。

這種天線基於一種聲學波和磁子的耦合效應:在壓電材料與磁性材料組成的結構中,當壓電材料被施加電壓時會產生變形,並傳遞至磁性材料使其變形,產生震盪,並最終完成電磁波的發射,滿足資訊無線傳輸的所需。

圖 | 高頻微機電天線

他和團隊在矽襯底上透過微機電系統工藝,構築了可整合的微型天線,這種天線不再依賴電磁波諧振,而是透過聲波振動發射電磁波。

也就是說,這種器件的結構以及它的工作原理,是與傳統天線截然不同的,其聲學波驅動機制,使得天線尺寸能匹配聲學波的波長、而非波長更長的電磁波。

圖 | 微機電器件和 CMOS 晶片的整合

他的工作拋棄了傳統天線的設計原理,實現了理論創新,在實際應用中的突破是顯而易見的 —— 工作在 2.5 GHz 頻率下的微機電天線,可將傳統天線的尺寸縮小兩個數量級。南天翔的創新使相同頻率下工作的天線尺寸縮小了 100 倍,他發表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的論文曾做過一個對比:2.5 GHz 的天線如果應用傳統原理來做的話,面積大概是 11 平方釐米。如果應用聲學波驅動機制製作,大概是 0.002 平方釐米。

這一突破對智慧手機的更新換代意義重大。目前的手機天線仍佔據很大空間,同時,為滿足不同通訊頻率和功能的需求,天線數量也非常多,數量增加要求多個天線之間的形狀重新排布,對手機設計提出新的要求。

“手機中的晶片、感測器現在可以做得很小,主要佔空間的一個是電池,另一個就是天線。” 他介紹說。

他研發的微型天線則避免了這些問題,“如果使用這種天線的話,能節省很大體積,就可以把手機做得更薄,或者增大電池容量。”

除此以外,對比相同尺寸的傳統天線,微機電天線還具備更高的輻射傳輸效率,它能利用積體電路的工藝製造,且可以實現量產。

這種天線因其微型化、可整合、低成本的特性而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據預測,到 2025 年將有超過 750 億個移動裝置透過天線接入物聯網,這是可整合微型天線的巨大機遇。

例如,當前智慧手機使用液晶聚合物天線(LCP)或者利用手機外殼的金屬邊框,它的尺寸大,難以與手機通訊晶片整合,阻礙了 5G 大規模 MIMO 天線的發展,因此產業界對可整合的微型天線陣列的需求很大。同時,可穿戴、可植入生物感測器以及電子面板也都需要發展一種微型、無感、高效的通訊技術。

“因為人體的影響,傳統天線在可穿戴裝置上也面臨挑戰,而微機電天線的工作原理與傳統電偶極子天線不一樣,它是一種磁偶極子天線,有效避免了天線的平面效應。” 南天翔介紹說,該天線有望用於可穿戴裝置甚至植入人體。

此外,微機電天線可以在矽基片整合大規模陣列,與手機其他射頻前端晶片模組整合,將提速通訊晶片的發展。“這與業界未來發展方向高度吻合,可能成為一種顛覆性的無線通訊晶片產品。” 說到這裡,他表示對微型天線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能顛覆遊戲規則的奈米尺度天線

南方科技大學俞大鵬院士曾評價稱:“這項‘能顛覆遊戲規則’的奈米尺度天線在諸如物聯網、智慧手機、生物醫療等領域大有可為。”

當然,南天翔也意識到微機電天線還有大量可提升的空間,他將繼續推進自己的研究。早在美國東北大學攻讀博士期間,他已開始研究天線。從東北大學的電子工程系,到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材料系的博士後工作,再到康奈爾大學物理系的研究工作,南天翔對天線的研究經歷了多次思路的轉變,希望透過不同學科的交叉來推動這項技術。

不過,他的學術道路是一以貫之的,在未來也將繼續沿著既定的路線前進。南天翔認為,從理論層面弄清楚微機電機械天線的物理過程,有助於進一步縮小天線的尺寸和提升效率。

此外,如何使用新的材料,從底層來提高器件的效能大有研究空間。在應用層面,將開拓微機電天線在不同領域的應用。“總而言之,從底層物理到中間的材料到最上面的應用,都想融會貫通。” 他說道。

在未來,南天翔還將探索微機電天線大規模整合以及產業化的研究,與有實力的通訊及微機電系統製造的企業聯手,提早佈局物聯網 - 5G 通訊晶片市場,抓住 5G 物聯網市場爆發前夕的關鍵節點。

27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餘承東在說謊?剛宣佈華為第一後,反轉就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