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網傳小米與比亞迪將聯合釋出年輕人的第一輛車——青悅S1,售價為84999元。
不過,小米與比亞迪共同創立的聯合實驗室,就在幾天前,12月11日,剛剛在比亞迪電子惠州園區正式落成。小米集團副總裁、手機部總裁曾學忠、比亞迪電子CEO王念強出席揭牌儀式。
從出席人的背景來看,此次小米與比亞迪的合作與似乎與手機的關聯性更大,造車一說顯然缺乏事實依據。
但是另一家手機巨頭——華為公司,與比亞迪在汽車上的合作,已經在實質的推進中了。
2019年3月25日,華為與比亞迪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在汽車智慧聯網、智慧駕駛、智慧雲軌、智慧園區等方面展開合作交流,助力汽車行業數字化轉型。
今年7月12日,全球首款華為5G量產車——比亞迪“漢”正式首發。
釋出會當晚,餘承東與王傳福一同為“漢”造勢。華為與比亞迪的聯合,讓融合“5G+刀片電池”於一體的新車更加強“漢”了。
很快,市場就給出了答案。
比亞迪“漢”11月的銷量已經過萬,達到10105輛,成為比亞迪新能源車系的“當家花旦”,累計銷量也超過28467輛。
“漢”熱銷的四個月,比亞迪股價也實現了翻倍。
華為輪值CEO徐直軍曾表示:“華為佈局未來智慧網聯汽車解決方案包括:智慧駕駛、智慧座艙、智慧電動以及智慧通訊等方面。”
任正非也多次提到華為不“造”車。
這讓很多人認為華為在汽車上的“野心”就是在軟體上,而且華為和比亞迪的合作更像是一個“軟體+硬體”的組合。
就連今年5月,比亞迪的高管發文:特斯拉的牌出完了,輪到我們出牌了。最後結尾,還不忘提到“與華為的合作有很多驚喜”!
現在來看,這個“驚喜”不僅僅是因為華為與比亞迪合作的首件專利,11月27日獲得專利授權。(注:該件專利申請時申請人只是比亞迪,在2020年5月,專利權變更為比亞迪和華為)
更是因為發現了宣佈不“造”車的華為,其實也在一直在為“造”車之路做著準備。這件專利既不是華為擅長的智慧化,也不是比亞迪擅長的電動化,而是一件與造車所用的鋁合金材料相關的專利。
在這件專利檔案上,一個“車”字也沒提,但是毫無疑問,這件2019年底申請的專利,是兩家聯合後,在汽車製造的底層技術上“要搞的大事情”。
兩家為何要申請一件鋁合金材料的專利?
在解開這個疑問之前,先來看看特斯拉在今年2月6日公開的一件類似的新型合金專利。
這件專利是特斯拉2018年的一項發明,根據專利檔案顯示,特斯拉在電動汽車一些零部件製造上,例如在轉子或逆變器,需要一種合金兼具高強度和高導電性。
而一般商用合金分成高屈服強度和高導電率兩類,有時兩者難以兼顧。例如A356鋁合金的屈服強度大於175MPa,但導電率約為40%IACS,反之,100.1鋁合金導電率大於48% IACS,但屈服度小於50MPa。
因此特斯拉這件專利正是試圖發明一種高強度和高導電性的合金,同時又能抵抗熱撕裂,從而便於鑄造生產。
而採用新專利的技術,新型鋁合金的屈服強度可以調整到90MPa-150MPa,同時導電性可以達到40%-60% IACS。
這樣一來就可以大大加快特斯拉在關鍵零部件上的生產製造效率,緩解產能不足的問題。
而帶隊特斯拉開展鋁合金研發的正是馬斯克從蘋果公司聘請的合金專家Charles Kuehmann。據悉這一專案,是馬斯克將特斯拉和SpaceX兩家公司合作成立工程材料團隊的一部分。
這也意味著馬斯克正試圖將航天材料技術應用於特斯拉汽車的製造中,這種跨產業的融合能力,是很多中國新能源車企所不具備的。
瞭解特斯拉的專利後,再來看華為和比亞迪合作申請的這件專利,就不難發現華為&比亞迪的意圖了:也希望在造車的底層關鍵技術入手,對標特斯拉,實現提高生產工藝、效率,降低成本的目的。
兩家合作的這件專利,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與特斯拉有點類似:都是針對壓鑄製造時,鋁合金在屈服強度等方面對壓鑄材料的影響上。只是特斯拉的專利更側重與導電性的兼顧,華為&比亞迪的專利則主要集中在屈服強度、抗拉伸度和延伸率等材料指標上。
從特斯拉與華為&比亞迪兩件專利的所要求保護的範圍來看(獨立權利要求1的比較),特斯拉的專利似乎“氣勢”更強一些,在鋁合金中僅用Ni這個新增元素進行了限定,同時輔以效能引數,這樣能夠為特斯拉帶來一個很大的專利保護範圍,甚至以後很有可能中國車企的方案落入到特斯拉專利的保護範圍。不過好在,特斯拉對專利持開放態度,並不會主動起訴。
而華為&比亞迪的專利中,則被迫羅列了很多新增元素,原因之一可能是鋁合金材料方面的專利已經太多了,為了規避之前的專利或是獲得可專利性,唯一的辦法就是不斷調整新增元素的種類和配比,這也是造成華為&比亞迪專利目前看上去範圍不大,所以這件專利未來是否能“保護自己”或是“震懾他人”,還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不管怎樣,這件華為和比亞迪合作專利的出現,至少透露出一個訊號,就是在“造車”這件事上,這兩家要做的事遠比外界看到的還要深入。不排除兩家公司對標特斯拉在做一些事情。
凡是特斯拉的模式,特斯拉注重的創新點和專利點,華為和比亞迪一樣可以去做。華為雖然不會直接去造車,但是在“造車”的技術革新上與比亞迪或是其他車廠攜手,提供創新和專利支援是有可能的。
目前,特斯拉的專利遠沒有華為和比亞迪多,據PatSnap資料庫顯示,特斯拉在鋁合金方面的專利只有200多項,相比之下,華為和比亞迪與鋁相關的專利分別超過600多項和1100多項。但不可忽視的是,在馬斯克旗下眾多公司的所有專利中(2800項),涉及到鋁元素的專利就佔到40%(1100項),不僅是汽車鋁合金上,在其他電池、光伏等領域,都可以看到相關的專利產出,可見,馬斯克麾下的科學家們,正在材料科學等基礎學科上不斷抓緊創新。
未來,中國企業和馬斯克的競爭不僅僅是特斯拉汽車這麼簡單,更多的是在像材料、晶片等底層基礎技術上的競爭。
所以人民日報的銳評說的很到位:別光盯著幾捆白菜,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未來無限可能性,其實更令人心潮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