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後,會彈出一個提示:美團相見,陪伴不變。
是的,摩拜“跑路”了。
不過,摩拜的跑路,和ofo的跑路還不一樣,因為摩拜被美團收購了。
賬號和餘額都原封不動的匯入了美團APP,使用者透過美團APP即可繼續騎單車,摩拜單車的名字也更名為美團單車。
時至今日,仍有人很困惑,美團為什麼要買摩拜?
美團收購摩拜第一年,摩拜就虧了46個億,只帶來了15億的銷售額,成為美團沉重的負擔。
一直到2020年半年報,摩拜依然沒有盈利,電話會議中,王興稱,“二季度用新的美團單車替換了約150萬輛舊單車。每輛單車的平均週轉率逐步提高且單位經濟效益亦有所改善。”同時還提到,二季度推出了超過29萬輛電動單車,“平均週轉率使其實現了更好的單位經濟效益,也證明了其獨立實現盈利的可能性。”
一項遲遲看不到盈利的業務,美團這麼玩,算不算亂投資?有沒有利益輸送?
類似的收購,如果在A股,恐怕早就收到交易所的監管函了,但美團這麼做是有它的理由的。
對於一家網際網路公司來說,核心工具是它的APP,APP最怕什麼?
不怕不賺錢,怕被人忘記。
日活超6億的支付寶都不得不隔三差五發點紅包來促活,讓大家別忘了自己,在激烈的競爭環境裡,美團更是怕被忘記。
摩拜存在的意義,就是給美團促活。
如今,共享單車已經是剛需,而且也不會大規模漲價。畢竟,1、2塊錢的公交車就在旁邊停著。
雖然美團很少在財報中披露單車業務的具體資料,偶爾還是在新聞中管中窺豹,比如,4月份,美團曾經發布過一則新聞:美團單車全國日均騎行量較 2 月疫情爆發期間增長410%。
單車客戶以年輕人為主,這是最有朝氣的使用者群體,未來不可限量。
隨著單車業務的不斷最佳化,美團單車有望做到減虧。如果能夠以10-20億的虧損,換來1-2億年輕的忠誠使用者長期使用美團APP,這是多麼划算的一筆生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