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作者丨顧見

網際網路的下一跳,創新增長點在雲端。

2011年到2020年,是以移動網際網路為代表的黃金十年。移動支付、移動社交、移動出行、移動電商、共享經濟、短影片、網路直播、線上教育等成為生活常態。大資料、人工智慧、5G、雲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迭代升級,正在向各行各業加速。從消費網際網路到產業網際網路,新經濟迅速崛起,各行業百花齊放。

不久前一組業內資料顯示,今年國內將有近3000家線下銀行網點被裁撤,轉向以“雲服務”為核心的移動銀行。隨著網際網路滲透到產業的方方面面,加快了產業的轉變:從追求數量增長越來越向追求質量發展演進,網際網路即將進入一個“新時代”。

萬物皆可雲,不容錯過的創新大時代

如果說上一個十年網際網路企業的壯大是人口紅利和模式創新在發揮作用,那麼下一個十年,將是雲端差異化創新的起點。藉助強大的算力和各類場景化解決方案,網際網路企業能夠根據自身對使用者需求的理解完成“下一跳”:既能做到人有我精,又能開啟“從0到1”的新篇章。

蘑菇街為使用者帶來了沉浸式換裝購物體驗,完成了一次產品升級。愛奇藝打造了雲遊戲互動廣告平臺,不再拘泥於簡單粗暴效果不可控的“買量投放”,同時也方便使用者篩選出符合心意的好遊戲。

而這些依託於雲端新興技術觸發的商業創新,讓網際網路世界的競爭和產品升級變得愈發精彩。基於華為雲的配合,網際網路公司的創新能力將被更好的激發出來:不久前,華為雲專屬月(華為雲專屬月:面向特定區域的網際網路企業,攜專屬的政策和資源,進行1個月的賦能活動)進行了一次全方位加碼,五城同啟的同時,帶來“十大專屬”服務,並定向投入1.5億元上雲津貼。這意味著,合作伙伴們能與華為雲技術專家進行聯合創新探索,以華為雲的技術研發儲備作為科技槓桿發起創新嘗試。

事實上,華為雲正在致力於成為網際網路企業的創新加速器,以此來打破現階段的創新瓶頸。所謂的創新瓶頸,是指行業普遍存在的算力需求膨脹、應用場景愈發複雜兩大問題。

算力需求膨脹是最顯而易見的趨勢。從高速路上ETC裝置逐步取代人工收費,到智慧音箱、智慧電視的全面普及,再加上越來越多的物理場景被轉移至手機當中,背後所對應的算力需求自然水漲船高。在極具想象力的人工智慧、車聯網、大資料領域,算力同樣至關重要。毫不誇張的說,算力水平正在成為網際網路企業能否繼續生存下去的“生死線”。連線使用者、提升產品體驗、開展新業務,需要的都是算力支撐。

如果不依靠雲計算,網際網路公司想要繼續創新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更無法抗下電商大促、春晚紅包夜、春節手機搶票等活動的流量峰值壓力。包括公眾熟知的鬥魚、新浪新聞App、VIPKID、快看漫畫,都曾在發展中遇到過算力與增速失衡的問題。與華為雲的深度合作讓雙方的技術儲備和產品經驗產生了有益的交換,也能透過彈性算力應對場景擴容、突發性的流量爆發。所以說,網際網路企業未來想保持增長和創新的前提就是擁有算力保障。

越來越複雜的應用場景限制了網際網路企業的創新空間。過去十年,網際網路行業創新主要依靠國內健全的網路環境、智慧手機普及和工程師文化對吃喝玩樂、衣食住行場景的數字化平移。從路邊招手到滴滴一下,從打電話訂餐到美團下單,從文字資訊閱讀到音影片、網路直播的內容媒介演變莫不如是。然而放眼未來,企業要完成更具創造力的挑戰:可能是藉助AR/VR、超高畫質和5G技術把一場演唱會立體化的帶入線上場景;也可能是讓玩家無需耗時下載、購買專屬硬體裝置隨時玩到5G雲遊戲;甚至是把複雜的醫療、工業、消費製造場景以雲影片的方式穿針引線。

顯然,依靠現有“科技管道”不足以完成此類高難度目標的傳輸和連線,需要有產業鏈上更多的參與者加入進來,貢獻創新經驗和底層技術能力,激發網際網路的創新力。華為雲作為整個產業的參與者之一,一直在致力於與“網際網路夥伴”創新同行,在2019年5G商用之後,華為雲推出“網際網路專屬月活動”,目的就是拿出30年的ICT經驗,向區域傳遞技術創新的理念,在推動企業全面上雲的同時,賦能網際網路新銳企業創新升級。

華為雲釋出了端雲協同、AR/VR、高畫質音影片、虛擬角色、切片網路、機器視覺、智慧監控、智慧物聯、無人制造、智慧園區十大專屬聯創場景,和容器化改造、極致影片、5G雲遊戲、大資料存算分離、昇騰AI解決方案、鯤鵬雲手機等專屬解決方案。透過這些場景和方案的探索和研究,華為雲希望和技術型創新企業共同創造新業務、新應用,驅動整個產業升級。

五城聯動,華為雲專屬月全國勢能已起

自去年華為雲面向全國發布“華為雲專屬月”計劃後,就不斷推動該計劃的升級。最新的活動中,更是將過去“一城一月”擴充套件到成都、蘇州、南京、福州、廈門,橫跨四川、江蘇、福建三省的五城普惠,極大提升了開放賦能的節奏和投入力度。

每座城市都有其獨特的風景和文化底蘊,也有著截然不同的創新基因。

比如,江蘇省光纜線路長度穩居全國第一,網際網路寬頻接入埠數量、行動電話基站數等指標在全國優勢明顯,江蘇網民對網際網路接入裝置的使用率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019年,江蘇省網際網路收入達到6542億元,在蘇寧、同程、 途牛等知名公司的帶動下,網際網路創投氛圍不斷向好,高新技術產業、電商、音影片、遊戲等行業有著較好的發展潛力。

再比如,四川一直在透過“網際網路+四川製造”推動智慧工廠普及。不久前,《成都市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明確提出,要加快5G等基礎網路建設,利用超清乃至藍光等影片影像來進行分析工作。這將有利於智慧城市、自動駕駛等技術創新的落地和應用。尤其是四川成都,擁有豐富的產業帶資源。2019年,成都聚集網際網路企業達3400餘家,營業收入超過548.5億,營業收入超過2000萬元的網際網路企業共443 家。成功孵化了極米、百詞斬、Camera360、咕咚、天美工作室等明星企業;5家企業入選獨角獸企業。網際網路業務在B端和C端全面開花。

至於福建更是臥虎藏龍,全省累計有49家企業在境內外上市,7家企業入圍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百強。其中福州入選了國家首批5G商用示範城市,人們熟知的網龍、游龍網路、中金線上等企業都是在這裡不斷成長。而廈門則成為金雞獎的“常駐城市”,有美圖、4399、吉位元等百強網際網路公司助陣,在線上教育與新文創方面有所沉澱。

面對“千城千面”的網際網路發展大潮,華為雲突然加快城市佈局程序有三重考量。

其一,讓所有城市得到平等且全面的科技賦能。

目前各大城市都在積極發展數字經濟,政府及有關部門也接連推出因地制宜的“政策禮包”。以前有一種說法叫做“要想富先修路”,需要依靠政府財政補貼為城市注入流動性和商機。但現在城市需要“新基建新機遇”,透過雲端得到相應技術能力和科技工具實現過去無法完成的創新目標。

華為雲的加入,為這些城市的網際網路企業找到解決創新“路障”的工具,從而聚焦發展目標,得到數字時代的“加速度”。

其二,為網際網路創新沉澱腰尾部力量和多樣性。

時至今日,很多人籠統的將網際網路創新分為“五環內”和“五環外”。其實二者並無高低之分,而是各具特點。只不過,過去以北上廣為代表的一線城市在資源和人才吸納方面優勢明顯,取得了先發優勢。就像北京的百度、京東,深圳的華為、騰訊,杭州的阿里、網易、上海的拼多多、盒馬...

隨著華為雲專屬月不斷完成城市下沉,原先缺少網際網路發展土壤的城市將得到紮實的“雲底座”,依託於華為雲嚴選市場、4.9億使用者的華為應用市場等專屬推廣渠道發起各自的嘗試。可以說,華為雲給所有網際網路企業提供了一個“創新實驗室”。改變了過去由“北上廣深”啟動,自上而下的創新傳導,最大化的放權於每個市場參與者。他們各不相同的閱歷和創新視角,會為中國網際網路生態提供多樣性保障,改善現在“頭重腳輕”的人才和產業結構。

其三,消除城市間的資訊壁壘,避免“重複造輪子”。

“從0到1”的創新雖然最具開創性,但“從1到N”才是讓創新走向千家萬戶的關鍵一步。為了讓企業不必陷入重複造輪子的陷阱,華為雲將30年ICT實踐經驗和技術積累釋放給產業和夥伴。同時,華為雲還推出了“5G+X”聯創營、凌雲出海、5G創新先行者等系列計劃,為合作伙伴們建立經驗交流和方向探討的橋樑,圍繞雲、AI、5G,在5G遊戲、智慧融媒體、線上教育、智慧電商、5G直播、鯤鵬、昇騰及雲邊端深度協同等領域進行聯合創新。

目前,華為雲五城專屬月,已經舉行了16場活動,覆蓋778家企業,聯合8家當地政府、協會和聯創夥伴,面向遊戲、電商、泛互、保險、電商直播等行業,深入雲原生、安全等保、5G創新、IDC上雲等場景進行聯合創新,對網際網路企業進行賦能。隨著華為雲的城市之行漸入佳境,華為雲專屬月在網際網路圈內“烽火相傳”,共同步入5G時代的創新之門。

華為雲:成為網際網路企業創新路上的“硬核CP”

毫無疑問,世界正處於第四次科技革命前夜。5G、雲計算、人工智慧、新能源等科技元素重塑著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每個社會參與者扮演的角色都在發生改變。

小超市的老闆娘成為社群團購的“團長”,學生、年輕白領可以輕易在社交、電商平臺當個“斜杆青年”,科學家、學者們藉助直播、短影片完成深奧知識的科普。傳統意義上的職業劃分、行業歸屬紛紛打破次元壁發起新的場景融合與探索,知識習得的方法、生活場景的重構、產業趨勢的轉移,都日新月異。更宏大的意義在於,人類藉助科技之手正無比接近物種起源、生命延續乃至宇宙奧秘的答案。

《深度醫療》的作者埃裡克·託普在認為,人工智慧將會打通所有醫學學科,影響到那些不以資料分析為主的臨床醫生、外科醫生、心理醫生,以算力輔助新藥研發、複製人類大腦從而分析複雜的資料流。《人類未來》的作者馬丁·里斯更是直截了當指出:當今是一個人類可以影響整個地球的時代。

對於這屆網際網路企業來說,他們將有機會透過科技創新親歷甚至主導這些意義深遠的變革。無論接下來的創新故事聽起來多麼科幻,都不是空中樓閣。

透過“專屬月”,華為云為合作伙伴提供了共創,共享,共贏的新通路:在這裡,企業能享受到專屬諮詢服務、雲上管理和技術實施、一站式“上雲”。透過華為雲專屬解決方案找到和發展方向契合的“關鍵拼圖”,在松山湖思享會與志趣相投的行業精英探討創新話題。在華為雲資深架構師的協作下,把一個創新變成一次開發、一場測試乃至場景和應用的成功孵化。

△ 華為中國區雲與計算CMO張鵬釋出華為雲專屬月“十大專屬”

華為雲專屬月在五城的密集落子只是冰山一角,據IDC最新發布《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20上半年)跟蹤》報告顯示,2020年上半年華為雲在IaaS領域增速達到132.1%,在TOP雲廠商中增速排名第一,這也是華為雲連續6個季度增速第一,整體份額位列中國第三。促成高速增長的原因在於,華為雲透過不斷求變,逐步成為企業轉型、創新路上的“硬核CP”,為更多合作伙伴創造新價值的同時,也實現了自身在商業領域的快速成長,而這也是夥伴相互成就的過程。

7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長江後浪推前浪,後浪“社群團購”拍死前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