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新老更替,是市場永遠不變的規律,即使是在生鮮電商這一風口,這一規律也一樣適用。

12月9日,永輝超市參股的“上蔬永輝”宣告破產,這是近期繼易果生鮮之後第二家破產的生鮮電商了。

曾經豪言,如今只剩一地雞毛

上蔬永輝可以說是一個成立比較早的生鮮電商。

2012年,順豐優選、一號生鮮、本來生活、甫田、菜管家、15分等一大批專案獲得了大筆的資金注入,資大爆發意味著生鮮電商融這一模式被眾多投資者看好。

當時,控制著上海80%蔬菜供應的上海蔬菜集團想把旗下的農貿市場全部升級為生鮮超市,恰逢永輝超市全面擴張,於是兩家是一拍即合,共出資1億元成立了上蔬永輝,永輝超市出資4500萬元。

上蔬永輝成立之初,曾被上海蔬菜集團寄予極大期望,上海蔬菜集團希望把上蔬永輝打造成上海人民的的“菜籃子”。

根據官網介紹,上蔬永輝打算用8到10年的時間開設約300家“2.0版中心菜場或生鮮超市”,每家面積在1500-5000平方米,輻射周邊8000至15000戶、約30000居民,實現上海社群100%全覆蓋。

而到2018年9月,上蔬永輝在上海12個區擁有28家門店,擁有會員數突破35萬,每日成交逾5萬次,全年營業額超過10億元,單店日均營業額約1萬元。

這點收入,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根本不能覆蓋產地、人工成本,因此這些年上蔬永輝一直處於虧損之中,到2019年還虧損了1200萬元。

今年疫情之下,為保障民生不少地方政府對社群生鮮電商有很大補助,社群電商爆發下擠佔上蔬永輝市場,本來就虧損嚴重的上蔬永輝終於撐不下去了。

在扭虧無望下,上蔬永輝向上海市第三中級法院遞交了破產清算申請,破產清算程式從自12月9日開始。

上蔬永輝破產,雖說有疫情方面原因,但根源還是自身經營出現問題。

儘管上海市對上蔬永輝補貼支援力度不小,但是僅政策支援遠遠不夠。在上蔬集團控制下的,上蔬永輝在實際運營過程中並沒有與做生鮮起家的永輝超市形成戰略協同效應,於是上蔬永輝一直虧損。

截止截至2020年10月31日,上蔬永輝負債高達8.58億元,而其賬面資產只有7.33億元,明顯的資不抵債。

曾經的豪言壯志,如今只剩下一地雞毛,鉅虧的上蔬永輝如今還官司纏身。截止11月18日,上蔬永輝因為拖欠供應商貨款引發了近67起訴訟,涉案金額共計6791萬元,另外還欠永輝超市的251.22 萬元。

接連倒閉,生鮮電商依舊是黃金賽道

在上蔬永輝破產之前,曾經風光一時的易果生鮮也因為欠著一屁股債而不得不破產。

作為中國首家生鮮電商平臺,易果生鮮在2017年GMV(網站成交金額)超過100億元,比2016的36億元增長178%,當時易果生鮮創始人金光磊曾預言公司將在2018年實現盈利。

在2018年9月,易果生鮮還被評為2018年上半年生鮮電商行業第一,妥妥的獨角獸一隻。

然轉折發生在2018年的“雙11”,沒有完成阿里給定的目標易果生鮮被阿里果斷拋棄,12月天貓超市把生鮮運營權從易果生鮮轉交給盒馬,業內人稱這是阿里成立盒馬後必然出現的局面。

失去了“金主爸爸”的易果生鮮從此一闋不振。到今年6月30日,易果集團旗下的易果生鮮、雲象供應鏈、安鮮達共三家公司總負債23億元。

7月30日,易果集團進入自願破產重組,當年強盛時擁有幾萬名員工的電商獨角獸,如今估計就剩二三十名員工處理破產重組事宜。

而上蔬永輝、易果生鮮還是撐的比較久的,在他們之前已經有很多生鮮電商平臺倒閉了,2019年倒閉的生鮮電商平臺多達10多家,其中不乏大型平臺。

2019年11月,合肥的“呆蘿蔔”半年燒了6個億,欠款2.9億,其中供應商貨款1.5億;

2019年12月6日,武漢 “吉及鮮”宣佈融資失敗,規模盈利不達預期,大規模裁員、關

倉;

2019年12月9日,淘集集官宣,公司併購重組失敗,接下來將尋求破產清算或破產重整。

呆蘿蔔、吉及鮮、淘集集等平臺之所以破產,大多是因為盲目擴張資金大量被消耗,但是新店又不能及時造血,繼續融資受阻下資金鍊斷裂。

在淘集集、上蔬永輝、易果生鮮等大型平臺接連倒閉後,牢佔餐飲供應鏈領域第一名的位置美菜網如今也是危機四伏。

去年9月,十多位來自安徽、浙江、湖南等多個省份的美菜網縣域加盟商集體上門“維權”;今年,疫情衝擊下餐飲消費大降,為餐飲行業供菜的美菜網也損失摻重,而且近期美菜網寶雞合夥人實名舉報美菜網的城市經理人“資料造假”。

儘管生鮮電商平臺接連破產,但是生鮮依舊是電商接下來的黃金賽道,因為這個賽道不僅市場空間大,而且滲透率還遠低於社會商品電商滲透的平均水平。

據資料統計,2019年中國生鮮市場交易規模約2.04萬億元,生鮮電商行業交易額為1620億元,線上滲透率不到8%。

線上生鮮交易量大漲,一代新人換舊人

而今年年初的新冠疫情導致全國老百姓居家隔離,加上不少地方政府對社群生鮮電商給予補助,於是生鮮電商使用者、交易額出現井噴現象。

據統計,上半年生鮮電商月活使用者超7100萬,同比增長75.4%;交易額達1821.2億元,同比增長137.6%。

潛力無窮,交易量又因為疫情大爆發,於是各大巨頭紛紛入局,不過這次巨頭們看好的是社群團購,上半年網際網路巨頭紛紛入局社群團購。

阿里讓旗下盒馬、菜鳥驛站、餓了麼同時嘗試社群團購,騰訊參股社群團購電商“興盛優選”、“食享會”,

美團、拼多多、滴滴自建社群團購品牌“美團優選”、“多多買菜”、“橙心優選”,連位元組跳動都考慮開展社群團購業務,專案名為“今日買菜”。

除了以上網際網路巨頭之外,蘇寧、國美、萬科、保利、碧桂園等地產大佬也紛紛佈局社群生鮮。

他們之所以扎堆入場,是因為這場疫情讓所有人看到社群團購的重要性,社群團購可以將同一小區的消費者聚集到一起,極大地方便了新零售業務的開拓。

因此在疫情過後,社群團購稱為新零售領域的“後浪”,迅速升溫。有關資料顯示,2020年國內社群團購市場規模可達720億元,同比增長112%。

而生鮮電商作為新零售領域的“前浪”,正在被資本拋棄,因此才會出現易果生鮮、上蔬永輝接連破產倒閉的現象。

作者 | 周松濤

16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ZKSwap 如何成為改善DEX 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