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在反壟斷的輿論浪潮中,最難受的,莫過於阿里了。
10月24日,是一個重要節點。
這一天,馬雲在外灘的演講,隨即遭遇到官媒的質疑和民意的討伐。
此後,阿里是諸事不順:
螞蟻IPO被暫緩;
反壟斷(平臺經濟)徵求意見稿出臺;
多個省市的反壟斷座談會在杭州召開;
中央定調,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
市場監管總局出手,阿里被罰;
……
時勢轉變,這或許還剛剛開始。
國家政策對網際網路巨頭的態度,已經從10年前的過度包容,轉變成今天的有限包容——事實,也還是包容的,比如昨天,對阿里的處罰,並沒有要求恢復到集中前的狀態。
國家政策的調整,無疑是對的。
相比10年前,今天的中國網際網路巨頭,已經區域性呈現出怪獸的特徵,他們對產業的滲透,已經無孔而不入,他們對底層商業生態的衝擊,也有了打破民生成本平衡點的跡象。
全球政經亂象紛雜,外部壓力重重。
在今天這樣的時點上,標杆性企業要有大局觀——所以,阿里是可以批評的,網際網路巨頭也是可以質疑的。
但是,對部分輿論的過度上綱上線,我是反對的——尤其是在這一次反壟斷的輿論浪潮中,呈現出的誅心之論,比如,對湖畔大學的極端評價等等。
對國家政策的調整,包括阿里等網際網路巨頭們,必須理解,理解國家的不容易。
理解在全球困頓之下,中國的政策定調,要兼顧內外,要兼顧發展和公平,這就是我昨天批評市場原教旨主義者的原因。
對阿里等網際網路巨頭的過度擴張,有些是必須批評的,比如螞蟻可能涉及的金融高風險,有些也是應該理解的,比如資本對實體經濟的過度滲透,包括進軍菜市場等。
當然了,理解不等於支援。
理解是一種客觀態度,至少,可以看清當下網際網路巨頭的現狀。
過去幾年,為什麼網際網路巨頭會瘋狂擴張?
1,資料經濟,大者恆大,強者恆強。
網際網路企業的無邊界擴張,可以降低資料蒐集的成本、提高資料轉化的收益,並且,還可以增加客戶的粘性——這是移動網際網路經濟的生存法則。
2,全球化擴張遭堵,只能對內瘋狂擴張。
過去幾年,美國帶來掀起了逆全球化浪潮,尤其是針對中國。
在逆全球化之下,國內網際網路巨頭的對外投資,阻力越來越大,風險也與日俱增,這從今年美國和印度對中國APP的封堵,即可窺之一二了。
無奈,國內網際網路巨頭只能對內瘋狂擴張了。畢竟,他們相較傳統企業,既具有資料整合的優勢,更具有現金流和高估值的優勢,他們的巨量資本亟需去處。
逆全球化,導致中國經濟的內卷。
中國經濟的內卷,又必然導致境內資本的內卷,而這又以境內網際網路資本為代表。
如果沒有記錯,2016年是阿里巴巴的全球化之年。
這一年,馬雲提出了e-WTP(電子世界貿易平臺)的概念,旨在“全球買、全球賣、全球運、全球付、全球遊”,讓阿里變得更大、更強。
但是,五年快過去了,今天阿里巴巴的全球化怎麼樣呢?
除了在東南亞的佈局,可圈可點之外,阿里在印度、歐洲、美國和非洲的佈局,都不盡如人意。
印度,之前阿里參股的印度電商BigBasket,現在傳出,印度塔塔集團將收購其80%的股權,阿里將出局。
歐洲,今年雙11,彭博社發文稱,阿里對歐洲電商和雲計算市場的進展十分有限,面對亞馬遜、微軟的強大壓力,阿里的全球化決心遭到質疑。
……
逆全球化,經濟內卷,資本內卷。
而資本過度的內卷,又必然激起民意和政策的反彈——這就是阿里稍顯無奈的現狀。
今天,世局難料,全世界進入大拐點,在此之下,阿里四顧茫然實質必然。
茫然,但不能久久無措。
當下阿里的戰略方向,需要進一步明確,紮根中國,著眼未來。
紮根中國,有所為,有所不為。
著眼未來,著眼硬核科技創新,著眼之於未來的空間物理、生命科技創新。
也許,馬雲是時候真正做一個“外星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