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華為是臺積電的客戶,臺積電是華為的供應商,但因為美國,臺積電不能代工華為設計的5G晶片。
臺積電是半導體領域公司,只有ToB業務;華為是通訊領域公司,曾經也只有ToB業務,如今的年度營收中,其ToC已經超過ToB。
臺積電持續在晶片代工領域發展且成為全球第一;華為在通訊領域發展成為全球第一,同時在智慧手機領域發展成為全球第二。
但現今狀況是臺積電缺了客戶華為後仍然高歌猛進,華為缺了供應商臺積電後只能艱難發展。
一、臺積電和華為均成立於1987年臺積電成立於1987年2月21日,全稱為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imited),簡稱TSM,位於臺灣新竹,1994年在美國上市。
華為成立於1987年的9月15日,全稱為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簡稱HUAWEI,位於廣東深圳,未上市。
二、臺積電早於華為申請第一件專利臺積電成立時是研發為主,擁有強大的研發團隊和能力;華為成立時是代理商,歷經多年磨難後才啟動研發。
1987年7月10日,也就是成立不到5個月,臺積電申請了第一件專利。受理局是中國臺灣,專利名稱積體電路晶圓包裝盒,申請號TW076206553。
1995年6月13日,也就是成立近8年,華為申請了第一件專利。受理局是中國專利局,專利名稱數字微蜂窩業務控制交換機,申請號CN95106851.2,發明人為鍾戰平。
在華為1995年申請的5件專利中,餘承東作為第一發明人申請了一件名稱為“基於程控交換機的蜂窩式集群系統的通訊方法及系統”的發明專利,鄭寶用作為發明人申請了一件名稱為“一種集中/分散式高速數字T型交換網路”的發明專利。
在任正非禁止再提華為是否該生產手機事情上,鄭寶用是再次提出且推動華為生產智慧手機的“那個男人”,而餘承東則是將華為基於智慧手機的消費者業務營收超過企業通訊裝置營收的“那個男人”。
當然,如今的華為專利申請量超過臺積電數倍,但專利的價值決定於研發的基礎性和上游,而這又是由研發人才決定的。
三、臺積電和華為背後的研發人才既然臺積電只做晶片代工業務,而晶片代工是必須依託前沿技術實現的,屬於最頂級的代工,其需要面臨英特爾這樣的傳統技術巨頭還需要承擔技術路線錯誤的巨大風險。
臺積電並不是一直全球第一,而是在近幾年才成為全球第一,能超越英特爾成為第一,臺積電的研發人才是關鍵。比如說胡正明、林本堅和梁孟松等等,他們均是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頂級人才,引領了技術突破。
華為是一個超過50%的員工為研發人員的公司,年投入研發費用超過1000億,位列全球第四,雖然華為的通訊領域專利處於全球前列。
華為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已經匯聚了大量研發人員,如今招聘了不少“天才少年”。但華為並未有引領技術突破的研發人才,如3G的海蒂拉瑪、5G的土耳其人Erdal Arıkan等。
四、張忠謀比任正非大13歲張忠謀,1931年7月10日出生於浙江寧波,臺積電創始人,被譽為“晶片大王”、臺灣“半導體教父”,是一位研發人才和戰略家。
本科畢業於哈佛大學,碩士畢業於麻省理工大學,博士畢業於斯坦福大學。其在碩士畢業後加入了美國德州儀器,與積體電路發明人傑克·基爾比和英特爾創始人戈登·摩爾成為同事,傑克·基爾比在2000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戈登·摩爾提出了著名的摩爾定律,當然,張忠謀也最終當上了美國德州儀器的第三號人物。
任正非,1944年10月25日出生於貴州省安順市鎮寧縣,華為創始人,是一位發明家和戰略家。
1963年就讀於重慶建築工程學院(已併入重慶大學),畢業後就職於建築工程公司。1974年應徵入伍成為基建工程兵,最高至副所長(技術副團級),曾在東北負責遼陽化纖總廠自動控制系統工程建設,1978年出席了全國科學大會並憑藉研製的空氣壓力天平獲獎,十足的發明家。
1981年開始大裁軍背景下,任正非選擇下海創業,並在1983年加入了一家位於深圳的國營公司,但在1987年遭遇欺騙而致使公司損失200萬元而被免職,這也得以使華為公司在1987年成立,那年的任正非43歲。
五、張忠謀和任正非的秘書婚姻張忠謀有兩次婚姻,現任老婆張淑芬小張忠謀13歲,張淑芬曾為張忠謀的秘書。2001年1月23日春節期間,當年70歲的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與比他小13歲張淑芬在美國加州悄悄結婚。
任正非有三次婚姻,現任老婆蘇薇是80後碩士,曾為任正非的秘書,同時任正非的第二任老婆姚凌也曾為任正非的秘書,任正非的第一任老婆孟軍,孟軍的家庭背景是任正非初期成功路上的支撐,孟晚舟女士正是孟軍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