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社交電商四大玩法,淘集集為什麼非要做下一個拼多多?
近年來,隨著拼多多的強勢崛起、雲集的柳暗花明,社交電商的概念一步步地進入了公眾視野,並且成為消費者最常選擇的消費方式之一。
社交電商這種將電商和社交相融合的商業模式,以其高效、低成本的獲客方式,得到了創業者和資本的青睞。
而在移動社交的流量價值得到廣泛關注及認可的同時,曾經叱吒風雲的傳統電商在獲客成本不斷上升、流量紅利殆盡的情況下,也不得不避其鋒芒。
但在各類社交APP出現的情況下,電商也開始逐漸向社交電商遷移,通過微信、微博、快手、抖音等社交工具,來打通社交電商鏈路,通過社交工具的精準推送功能,逐漸從“人找貨”轉變為“貨找人”。
社交電商在經過迅速發展後,從初期基於微信朋友圈、好友群的1.0時代,逐漸演變為擁有小程式、APP,並通過網紅、KOL帶貨的行為,來到了2.0時代。
現在社交電商已經演變出多種運營模式,並且進入了多模式共存的快速發展時期。我們將從社交電商的四種模式來聊一聊社交電商是如何促進行業快速發展的。
模式一:拼購類社交電商
朋友圈的人幾乎已經記不清,具體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在自己的圈子裡出現了一些“拼團”、“幫我砍一刀”的各類資訊,而在這些資訊的泛濫下,拼多多殺進了他們的視野。
作為社交電商行業第一個上市的企業,拼多多的商業模式一直受到行業內外的關注。但實際上,拼多多的商業模式並不複雜,簡單來說就是一種網上團購的模式,以團購價來購買某件商品。
拼多多的出現打破了以往由商家生產完產品後再給買家選擇的B2C模式,而是以C2B模式為主,即通過買家先行拼團後選擇要的商品和價格,賣家再通過資料來確認生產數量、是否接單的行為。
拼多多的零入駐費用,零門檻模式,藉助微信等社互動動,通過社交無限的傳播潛力,將商品主動展示給消費者,大大的增加商品的曝光度,而且能迅速的獲取新的使用者。讓入駐的平臺商戶可以在最短時間內獲得大規模的採購,解決了商家所擔心的流量問題。
而對於使用者而言,只需要將團購資訊發至幾個朋友,就能獲得大量的優惠,對他們而言是一件不費力卻能撈著好的事情,自然也就不在話下。
這種“分享+拼單”的方式,一方面用很少的成本獲得曝光和訂單,另一方面給予消費者優惠,能夠吸引大量商家的入駐和使用者的使用自然也不奇怪。
低價營銷是拼多多的核心競爭力,也因此拼多多是從下沉市場起家,通過砍價、拼團、拆紅包等方式讓使用者量飛速提升。
儘管今天的拼多多已經開始在嘗試“消費升級”,但從商業模式上來看,拼多多這種團購式社交電商,從農村包圍城市的做法,依然值得後來者借鑑。
但後來的淘集集就顯然沒有拼多多這麼幸運。10月15日,淘集集創始人張正平釋出道歉信將淘集集的困境公諸於眾,公開信顯示,現階段淘集集現有金額不足以抵扣商家1%的貸款。據了解,淘集集目前累計虧損近12億元,淨資產負6億元。
2018年8月,主攻下沉市場的淘集集上線,打著“買得多,賺得多”旗號的淘集集定位為線上集貿市場,集合日用百貨、服飾鞋包、家居家紡、食品水果等商品品類,靠補貼、低價等方式吸引使用者,通過助力紅包,將社交融入購物。
但淘集集的補貼稍顯複雜。
使用者在進行過一次購物之後,淘集集會派送一個紅包,而使用者如果想要提現的話就需要將助力資訊分享給好友,好友在幫忙點選之後,買家才可以獲得淘集集所派發的這個紅包。但此處的bug在於,通過一系列操作後,使用者得到的紅包只能用於淘集集購買商品,無法真正“提現”。
可以說,憑藉著燒錢補貼,淘集集一時風頭無兩,粗暴燒錢換來了淘集集使用者數的激增。然而在燒錢的過程中,淘集集卻沒有形成自己獨特的競爭優勢,反而在眾家都依靠燒錢的網際網路領域、社交電商發展風口上,淘集集一步步走向了虧損。
由此可見,下沉市場的蛋糕雖大,但也並不好分割。一來是拼多多的快速發展在於平臺燒錢獲客,為了保持使用者的增長,補貼、優惠的方式不能停。二來,拼多多之所以能實現低價銷售,其在供應鏈方面的運營,其如何能夠讓運營成本低至底價,這才是後來者應該學習的地方。
模式二:會員制社交電商
電商平臺的會員服務由來已久,從最早的亞馬遜到京東、阿里,每一個都交出了不錯的答卷。而云集作為會員制社交電商的代表,成為了社交電商行業上市的第二股,其以S2b2c的模式連線了供應商與消費者,實現了商品流通。
會員制社交電商實際上是微商的升級版,在發展初期,大量的傳統微商湧入,推動行業的發展。但在早期個人微商模式下,店主需要自己完成商品採購、定價、銷售、售後的全流程,而在以雲集為例的分銷平臺(S)誕生後,店主(小b)可以不介入供應鏈,僅僅只需要利用社交關係分享維護獲客與運營就能夠完成一整套流程。
正因為如此,會員制社交電商的優勢來自於分享裂變所帶來的獲客紅利。小b端的成敗決定了S端的成敗,所以平臺需要通過各類方式,如晉升、激勵機制等讓店主獲益,推動店主進行拉新和商品推廣,有效降低了平臺的獲客與維護成本。
而小b端的爭奪和培養,也是各個S端的首要任務。
但隨著行業走向成熟,一方面,會員制電商的分銷模式類似傳銷,有極大的政策風險,平臺將向合規化轉型,降低分銷層級,專注帶貨能力將是關鍵。
另一方面,擁有分銷能力及意願的小b端畢竟有限,當平臺對這部分人的滲透到達一定程度後,平臺的裂變能力將遇到天花板,此時行業的競爭又將回歸中後端的供應鏈及服務能力。
模式三:內容類社交電商
隨著小紅書、抖音電商、淘寶直播的迅速崛起,內容類社交電商也成為社交電商的主力軍。
就拿小紅書來說,最初的小紅書只是一個使用者分享購物攻略性質的海淘平臺,通過分享經驗來解決其他使用者在出境旅遊時不知道買什麼的問題,是一個比較純粹的內容社群。
而在2014年,小紅書推出自營商城“福利社”,將內容社群升級為社交電商。2016年下半年,小紅書拓展了第三方平臺和品牌商家。直到現在,小紅書一直沿用自營電商+第三方平臺的業務模式。
相對而言,小紅書擁有獨特的“內容社群”向“社交電商”發展的路徑,與其他型別的社交電商平臺相比,它在初進入社交電商領域就有大量的底層優質資源,且這些使用者在具備一定購買力的前提下,還有較高的粘性,這是其他平臺都不具備的。
並且到今天為止,小紅書對自己的定位也依然很清晰,“標記你的生活”這樣的一個口號也清晰地傳達出堅定內容優於電商的策略——小紅書首先是一個內容社群,而非電商社群,後者更多隻是前者的衍生版塊。畢竟內容才是屬於它的貿易壁壘,依靠內容來留住老使用者,吸引新使用者。
模式四:拼團類社交電商
在社交電商持續火爆發展的狀況下,從業者不斷為行業加碼,更是為社交電商畫出了一條新跑道——社群(群)拼團。
最早期的社群拼團是以水果為切入口的,隨後拓展到生鮮類產品。
這兩類作為最擔心滯銷的產品,最大的需求便是實現快速銷售,並且減少商品的損耗,因此降低配送時間,減少中間層級,減少庫存是它們決勝的關鍵。
社群拼團圍繞人群消費而展開,通過微信群進行拼團,把一個小區的人或者自己的親朋好友等近距離且有共同需求的人聚在一起,在微信上下單後再根據訂單發貨。
這種輕運營模式,並且容易規模化複製的玩法很快讓社群拼團火爆起來。
相比較其他的社交電商玩法,拼團最大的特點就是去中心化,它完全以客戶為核心構建傳播鏈條。在短時間內,通過在一個圈層的使用者擴散,積累出龐大的精準使用者。
對於商家而言,可在後臺自行設定活動商品、折扣價格、活動時效、成團人數及商品資訊等,要求使用者在約定時間內只需要滿足成團人數併成功支付,即可用優惠價格購買商品。
但拼團類社交電商也存在巨大弊端,因為一切交易都在小程式和微信群裡進行,產品的品質無法得到保證,會讓消費者的體驗感大打折扣。
其次隨著社群拼團的迅速崛起,關於團長的競爭也日益激烈,團長的裂變能力便是社群團購獲客的核心能力。而當商家擁有優質團長、大量獲客後,如何能夠可持續發展,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