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這兩天,朋友圈又被一個和AWS相關的訊息霸屏了,不過這次不是美國政府行政提案或對AWS在華業務造成重大影響,而是Wikibon的Dave Vellante放了一個衛星。他認為AWS的雲端儲存服務收入在2020年將達到80億乃至100億美元。初看文章,我倒吸一口涼氣,不過仔細一品味,真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首先,Dave Vellante顯然大大高估了AWS雲端儲存服務的收入。“AWS在2020年的儲存服務收入將達到80億”這樣的結論他是如何得出的?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如果看看IDC或Gartner兩家諮詢機構關於雲服務的收入資料,那麼你就會發現這個結論很“生猛”。根據IDC資料,2019年全球IaaS雲服務收入490億美元,AWS佔了200億!但是雲端儲存服務收入則只有28億。按照AWS 2020年已釋出的前三季度財報來看,預計AWS全年的IaaS雲服務將達263億,那麼雲端儲存服務收入預計也就37億吧。

其次,AWS整體收入增速逐季放緩,最近連續兩個季度低於30%,任何對AWS業務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一個事實,AWS的雲端儲存業務增速已經連續三年低於整體收入增速,那麼一年增三倍以上到100億美金顯然缺乏基本邏輯。事實上,公有云競爭日益激烈和AWS規模日漸龐大導致現在業態產生了兩個主要變化:第一,客戶越來越傾向於使用多家公司雲計算服務來降低成本;第二,客戶開始想方設法降低雲端儲存服務的開銷。考慮到低利潤的雲端儲存業務之前已經受到了Microsoft和Google價格戰的猛烈衝擊,這一業態變化趨勢對AWS的雲端儲存業務尤為不利。根據曾在AWS工作的僱員反饋以及The Information媒體披露的AWS銷售資料,2018年AWS雲端儲存業務收入較2017年有大幅下降;2018年AWS雲端儲存前500位大客戶創造了約13億美元的收入,較2017年創造的18億美元下降了28%,未來預計會進一步下降。不僅僅是AWS,主流公有云廠商(Azure、Google Cloud、阿里雲)也都面臨增長率持續放緩的局面,那麼在這樣的趨勢下,長期低毛利的雲端儲存服務顯然不可能成為公有云廠商寄希望的高收入、高增長的業務。

再者,AWS自己的EBS和S3雲端儲存服務就能把企業專業儲存的市場搶過來,進而再次實現爆發式收入增長嗎?稍稍通曉一些儲存知識的人士都知道,EBS承諾的資料永續性僅99.8%,和普通伺服器內建盤相當;而企業儲存的中端產品普遍提供了4~5個9的可靠性,高階產品更是達到6個9的可靠性。很顯然,EBS和企業儲存用於承載完全不同的業務應用,彼此交集甚少,企業客戶不會把有4~6個9資料儲存可靠性要求的應用跑在EBS上。相反,AWS最近釋出的EBS io2 Block Express雲端SAN儲存服務,恰恰折射出企業專業儲存強勁的市場需求,該服務源自AWS在2019年高價收購的以色列儲存創業公司E8 Storage,提供了5個9的可靠性,“針對Oracle、SAP HANA、Microsoft SQL Server和SAS Analytics的高效能、I/O密集型等關鍵應用設計,將為這些應用提供高IOPS、高吞吐量、高耐用性、高儲存容量以及低延遲”。這說明,面對複雜的企業市場,雲原生技術並不是萬能的,強如AWS也需要順應市場需求,把企業儲存市場客戶爭取過來的唯一辦法就是在雲端也需要提供企業儲存技術!

最後,面對雲的趨勢,IT廠商是否就喪失創新的動力了?在這波浪潮裡,老牌IT廠商和公有云新貴的表現可謂是“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兩大陣營妙手迭出,攻守互現。老牌IT廠商多年以來圍繞客戶需求,抓新機會/新場景,瞄準企業客戶痛點,擁抱趨勢技術(全快閃記憶體、NVMe、混合多雲、容器、AI/HPDA、物聯網、邊緣計算、資料中心網路變革等),透過併購和大量研發投入,持續創新,牢牢掌控著企業資料中心產品和服務演進,同時積極擁抱公有云提供一致性IT服務體驗。例如:IBM奉行容器優先,不僅開放系統下的產品要變,縱是大型主機,亦要換新顏;VMWare、NetApp等廠商使用核心技術進行業務雲化,“以彼之道攻彼之身”,開闢雲端市場空間。公有云新貴們(AWS、Google)則以進攻企業資料中心作為應對IT廠商的化解之道,AWS釋出Outpost軟硬一體機,Google Cloud收購Actifio莫不預示未來在企業資料中心也會有一場鏖戰。鹿死誰手,尚未定焉!

回到開始,我們再來看看Dave Vellante的AWS雲端儲存服務收入百億論,就會覺得頗為驚世駭俗。作為諮詢機構謀求眼球本無可厚非,不過作為產業從業者,不加思考就接受媒體投餵,就顯得過於簡單,“商業成功”與“觀點成功”二者並無關聯。AWS作為公有云產業的開創者只是再次驗證公司排名與投資回報冪次法則的存在。對於後進者而言,AWS越成功,你就越難成功,但IT產業的精彩恰恰在於各闢蹊徑,百舸爭流,這方天地也從不缺後浪推倒前浪,若要持續成功,唯有始終爭先。

15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大資料“殺熟”是病,國家開出藥方,網際網路巨頭:放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