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技術>

PS:1.功能上rip與ospf類似。2.屬於HCIA級別內容,但華為IA、IP PPT當中都未列出獨立章節(雖然不是考點,但是可用來了解動態路由技術原理)。

RIP路由資訊協議

一、RIP的基本概念

1、RIP是一種基於距離向量(Distance-Vector)演算法的協議,它透過UDP報文進行路由資訊的交換,使用的埠號為520。

2、RIP使用跳數來衡量到達目的地址的距離,跳數稱為度量值。在RIP中,路由器到與它直接相連網路的跳數為0,透過與其相連的路由器到達另一個網路的跳數為1,其餘依此類推。為限制收斂時間,RIP規定度量值取0~15之間的整數,大於或等於16的跳數被定義為無窮大,即目的網路或主機不可達。由於這個限制,使得RIP不適合應用於大型網路。

3、為提高效能,防止產生路由環路,RIP支援水平分割(Split Horizon)和毒性逆轉(Poison Reverse)功能。

二、RIP的路由資料庫

每個執行RIP的路由器管理一個路由資料庫,該路由資料庫包含了到所有可達目的地的路由項,這些路由項包含下列資訊:

1.目的地址:主機或網路的地址。

2.下一跳地址:為到達目的地,需要經過的相鄰路由器的介面IP地址。

4.度量值:本路由器到達目的地的開銷。

5.路由時間:從路由項最後一次被更新到現在所經過的時間,路由項每次被更新時,路由時間重置為0。

6.路由標記(Route Tag):用於標識外部路由,在路由策略中可根據路由標記對路由資訊進行靈活的控制。

三、RIP的版本

1、RIP有兩個版本:RIP-1和RIP-2。

2、RIP-1是有類別路由協議(Classful Routing Protocol),它只支援以廣播方式釋出協議報文。RIP-1的協議報文無法攜帶掩碼資訊,它只能識別A.B、C類這樣的自然網段的路由,因此RIP-1不支援不連續子網(Discontiguous Subnet)。

3、RIP-2是一種無類別路由協議(Classless Routing Protocol),與RIP-1相比,它有以下優勢:

1)支援路由標記,在路由策略中可根據路由標記對路由進行靈活的控制。

2)報文中攜帶掩碼資訊,支援路由聚合和CIDR (Classless Inter-Domain Routing,無類域間路由)支援指定下一跳,在廣播網上可以選擇到最優下一跳地址。

3)支援組播路由傳送更新報文,減少資源消耗。

4)支援對協議報文進行驗證,並提供明文驗證和MD5驗證兩種方式,增強安全性。

4、RIP-2有兩種報文傳送方式:廣播方式和組播方式,預設將採用組播方式傳送報文,使用的組播地址為224.0.0.9。當介面執行RIP-2廣播方式時,也可接收RIP-1的報文。

四、RIP特點:

1、僅和相鄰路由交換資訊

2、交換的資訊是當前路由器所知道的全部資訊,即交換的是整個路由表資訊

3、按固定的時間間隔(30秒)交換路由資訊

在這裡講一個RIP比較特殊的特點: 好訊息傳播的快,壞訊息傳播的慢,即路由收斂慢。如下例:

1. 在正常情況下,對於目標網路R2,路由器R1的metric值為1,路由器R3的metric值為2。

2. 當目標網路與路由器R1之間的鏈路發生故障而斷掉以後,R1可以感受到,於是在自己的路由表中更新為16,表示"無窮大",不可達。

3.R1準備在下一個30秒路由更新中告訴R3這個壞訊息,但是R3先把自己的所有資訊都告訴了R1,R1一看(更新),發現R3到R1的跳數是2,我R1到R3就一跳,現在雖然我不能直接到R2了,那麼繞道R3不就可以了嗎?於是把自己到R2的跳數改為3.

4.此時,對應的埠變為與B路由器相連線的埠,R3收到R1傳送的跳數為3的資訊後,根據規則無條件更新,將自己到R2的跳數改為4,然後再次把該資訊傳送給R1 ,雖然R1和R3都很懵,但根據規則它們會根據規則繼續修改自己的路由資訊,直到跳數都更新為16,才發現大家都到不了R2。

總結:當目標網路與相鄰的路由器之間的鏈路發生故障時,其他的路由器要花很長時間才能發現這個故障(數分鐘),即收斂的更新時間過長,也即收斂慢。

14
最新評論
  • BSA-TRITC(10mg/ml) TRITC-BSA 牛血清白蛋白改性標記羅丹明
  • 真正理解紅黑樹,Linux核心裡大量用到的資料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