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技術>

大致是這樣的,

1965年,貝爾實驗室、MIT和通用一起搞了個專案,要開發一個分時多工作業系統,叫MULTICS,專案很牛逼,計劃做很大,然後車翻了,沒搞成。

貝爾實驗的一箇中二青年肯湯普森經歷翻車後回到實驗室,覺得MULTICS的那幫貨都是腦殘,看我自己搞一個,然後在一臺PDP-7小型機(相當於是現在的小霸王學習機)上基於MULTICS中的一些想法,自己開發了一個簡陋的寨版系統,Unics(1969年)。

(這裡多嘴一句,其實從MULTICS失敗,Unics成功也可以看出軟體產品和工業產品製造管理的區別)

系統很好用,很牛逼,但有個毛病,就是隻能跑在小霸王上,如果要換平臺,就得重新寫一遍程式碼,雖然能混KPI,但從設計角度講比較智障。

於是中二青年就拉了個小夥伴組成基佬組,再開發了一個叫C語言的東東(2B的B語言咱略過),然後把Unics用C語言重寫了一編,改名Unix(1971年),其中x就是cross的略寫,跨平臺的意思。

經過各種扯皮後,最終結果是BSD以及一些其他的非貝爾實驗室的UNIX系統去除全部Unix程式碼或花錢購買許可而告終。所以,在該案前,BSD和一些其他的山寨Unix系統 = Unix,而該案後,BSD其實與Unix已經沒有了關係,變成了Unix-like系統,也就是類Unix系統。

時間一晃到了1987年,有個叫彈您爸(Andrew Stuart Tanenbaum)的老教授,專門在諸如MIT和加州大學講作業系統,但是各個大學的作業系統各有差異,為了教學方便,就自己開發了一個叫Minix的教學用Unix-Like系統,然後還寫了本叫《作業系統的設計與實現》的鳥書騙老子這樣的傻子錢,Minix的原始碼就帶在了下冊裡。

1988年,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又有一個特別特別特別中二的青年(大家都知道是誰)正苦於實驗室裡只有一臺Unix機器+16個位子,和老闆關係不好的一般佔不到,於是想給自己的IBM PC也整個Unix系統。然後偶然發現了譚寧邦的Minix,學習一番後,覺得這東西有點二,於是自己也寫了個玩玩,冠名為Linux。

額,什麼?你問我巨硬的Windows?這是另一個故事了,咱以後有機會再聊。

11
最新評論
  • BSA-TRITC(10mg/ml) TRITC-BSA 牛血清白蛋白改性標記羅丹明
  • 記一次Netty「直接記憶體溢位」導致線上閘道器專案宕機排查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