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就是為了完成計算機間的通訊合作,把每個計算機互連的功能劃分成幾部分定義明確的層次,規定了同層次程序通訊的協議及相鄰層之間的介面和服務。
通常將系統中能提供某種或某型別服務功能的邏輯構造稱為層,每一層都有一些實體組成,能完成某一特定功能的程序或程式都可成為一個邏輯實體,同一層中包含的兩個實體稱為對等實體。協議是指兩個對等實體間完成通訊或服務所必須遵循的規則和約定。介面是相鄰層之間進行資訊交換的介面,下層透過介面向上層提供服務,上層透過介面使用下層的服務。
常見的網路體系結構有IBM公司的SNA,DEC公司的DNA,HP公司的DSN,美國國防部的TCP/IP,不同的網路體系結構中,分層的數量,各層的名稱,內容以及提供的服務有所不同。
層次化網路體系結構的優點是各層之間相互獨立,靈活性好,最合適各層的技術,易於實現和維護,有利於促進標準化工作。分層原則是各層的功能及技術實現要有明顯的差別,交介面的相互作用要少,各層要相互獨立。每一層應完成精確定義的功能。分層處應當選擇介面的描述最少,層間互動最少的地方。層次數目要適當,每一層功能的選擇應有利於標準化。
網路通訊協議三大要素:語法(做什麼)是指使用者資料與控制資訊的結構和格式。語義(怎麼做)是語法的含義,即需要發出何種控制資訊,完成何種動作以及做出何種響應。同步(何時做)事件實現順序的詳細說明。
OSI參考模型的七層:物理層,資料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最高層應用層,面向使用者提供應用服務,最低層物理層,連線通訊媒體實現資料傳輸。兩個使用者計算機透過網路進行通訊時,除物理層外,其餘各對等層之間均不存在直接的通訊關係,而是透過各對等層的協議來進行通訊,只有兩個物理層之間才透過媒體進行真正的資料通訊。物理層資料單元是位元流,互連裝置是中繼器,集線器。對上一層的每一步怎樣利用物理媒體傳輸進行規定。資料鏈路層資料單元是幀,互連裝置是網橋,交換機。進行二進位制資料塊傳送,並進行差錯檢測和資料流控制。網路層資料單元是分組,互連裝置是路由器,透過分組交換,路由選擇為傳輸層提供端到端的交換網路資料。傳輸層資料單元是報文。應用層互連裝置是閘道器。
TCP/IP協議也採用對等層通訊的模式,封裝和解除封裝也在各層進行。傳送方在傳送資料時,應用程式將要傳送的資料加上應用層頭部交給傳輸層,TCP或UDP再將資料分成大小一定的時間段,然後加上本層的報文頭。TCP/IP各層中網路介面層是網路訪問層,其主要功能是負責與物理網路的連線。互聯層負責異構網或同構網程序間的通訊,將傳輸層分組封裝為資料報格式進行傳送,每個資料報必須包含目的地址和源地址。傳輸層主要功能是提供可靠的資料流傳輸服務,確保端到端應用程序間無差錯的通訊。應用層主要功能是為使用者提供網路服務,比如FTP,Telnet,DNS和SNMP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