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製造執行系統本質上來說就是按照訂單狀態演變及其工藝流程的主線將人機料法環測等製造要素與業務執行過程進行關聯並進行管理的一個系統。
(1)按照業務反向牛鞭效應入手,逐層向前進行分解
我們知道的牛鞭效應是從根部的微小震動向鞭梢進行擴大傳播, Mes的定製性很強,就是變化很大的末端業務,不同企業是存在比較大的差異,如果這個方面穩定了,那基本上就沒什麼定製問題了。但是很可惜,這是不可能的。
如果要實現模組化的穩定,肯定不是說作為表面的業務表現出穩定,而更多的是對業務支撐內部的子模組作用鏈條或網路逐步的向穩定性進行沉澱。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如果有誰說自己的MES功能模組,可以完全或很大程度上覆用,這個基本上可以判斷是基本脫離了具體企業的實際需求的。
(2)不管是從宏觀的整體MES還是從微觀的模組內部及其之間的遞進與關聯,模組組織與互動的引擎或類似匯流排都是必須的
很早以前提的SOA以及現在提的微服務架構,其實都可以在這個方面提供支援的。對於mes來說,沒有任何模組是孤立存在的,一定是要與其他的模組發生關聯的,否則這個模組很有可能不具有存在的意義,最起碼也要為mes執行的指標分析提供支援,再說了,整個mes就是對製造執行過程的一個管理,如果不和過程發生關聯,怎麼會有這種模組呢?
不管是從宏觀還是微觀 MES,其實裡面存在著兩條主線,一條主線是訂單的狀態主線,另外一條主線是訂單的工藝流程。從整體上來說我們的模組首先要和工業環節發生聯絡,並進一步的為訂單來提供支援,這是最基本的含義。
(3)最基本的模組是面向各種製造要素的管理模組,所謂的業務模組就是在這些基本要素模組基礎之上基於主線或擴充套件要求下構建彼此之間的關聯關係
人機料法環測,以及有些人也會說還包括安全等,每個要素本身就具有很多的內涵,每一個製造要素內容都很豐富。但是這個基本上是我們分析的基本入手出發點了,更別說這些要素之間的關聯關係,兩者之間,三者之間,四者之間,五者之間,甚至六者之間,就具有更加複雜的關聯關係。
但反過來說 mes的定製性這麼強,就是因為企業的業務存在著很大的差別。如果一個供應商建立這麼一種普適性的底層模組架構,其複雜性是極其龐大的,甚至對於軟體廠商的生存或者mes的實施週期,其複雜性甚至是提升而不是降低。同時,恐怕就是這麼做了,也只是針對具體細分的行業而已。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並不看好這種深度的模組化,但是這種思路可以用於分析一個mes的構成,或者說對其進行規劃,類似解析或者庖丁解牛。
(4)高內聚的模組也必須要實現耦合,而這種耦合與中臺其實有很多內在的關係
我感覺很多企業或者說一些技術開發者,提出了資料中臺或者業務中臺的概念,其實感覺是出於這種考慮的一種變通。
首先希望透過資料的視角,以一種集中的方式來進行統一的管理,避免將資料和業務糾纏在一起,實現一種分層的控制與管理,這樣的話收縮了範圍也便於分析其中的共性。
其次提出的那種業務中臺,其實就類似一種流程引擎,以便將不同的模組或者不同的處理過程關聯起來,形成一個特定的業務流程或網路。
雖然現在中臺的概念被大家詬病很多,但其實任何一個系統,或多或少的都有中臺的影子,否則這個系統根本就沒法組織和執行。這個方面我們也是要給予正確認識的。
再進一步想一下,對於硬體來說,德國工業4.0將一個連續的類似固定式的生產線分解離散為各個可以透過OPCUA等方式是獨立控制的小模組兒,透過構建與硬體相對應的各個service,透過服務或代理(agent)之間的層次化關聯,從而可以實現對生產線的柔性重構。其實對於軟體來說也是類似的,只是更加複雜而已,但其實有很多思想都可以借鑑的,也許將來的趨勢必定是這個樣子的。
模組化的事比較複雜。我這篇文章就是拋磚引玉吧,能引起大家思考就好。文中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