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技術>

俾斯曼退場,三方矛盾累加,“一戰”就此拉開帷幕

說起第一次世界大戰,很多人都會想起一戰的導火索——薩拉熱窩事件。1914年6月28日,陽光明媚的這天,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費迪南大公帶著媳婦在薩拉熱窩巡視,不曾想遭到了塞爾維亞青年的刺殺。事件發生之後,歐洲很快便亂成了一鍋粥,大亂鬥模式由此開始。但是!這期要聊的是另一個人,哎,就是這麼任性。

翻查一戰的記錄和學術研究,俾斯曼這個名字,是永遠都是繞不開的一個人。俾斯曼,全名奧托·愛德華·利奧波德·馮·俾斯曼,勞恩堡公爵,普魯士王國首相,德意志帝國首任宰相,人稱“鐵血宰相“、”德國的領航員”。從一定程度上來看,他的一系列外交政策,奠定了大戰中同盟國和協約國形成的基礎。

1870年普法戰爭結束後,德意志帝國迅速崛起,具有遠見謀略的俾斯曼擔心德國成為歐洲帝國的眼中釘,為了避免反德同盟的出現,他制定了一系列複雜的外交性戰略。

核心就是和其他國家進行結盟,這個結盟雖然看起來會比較混亂,但是背後隱藏的邏輯卻精明得很。流水的盟友,鐵打的奧匈帝國,作為德國最忠實的盟友這點不用贅述。

這麼說有些朋友可能搞不懂,沒關係,舉幾個例子你就瞭解俾斯曼對其他國家的策略了。在選擇孤立法國時,可謂是形成了一環牽制一環的局面。不僅限制了法國的殖民地擴張,還加深了英法之間的矛盾。

在針對英法競爭的埃及問題時,俾斯曼舉雙手站在了英國這邊,同時要求英國保障奧斯曼,土耳其領土的完整。這樣一來,有了英國的庇護,俄國不會輕易將手伸到東歐地區來了。

一旦俄國開始打亞洲地區的主意,必然又會加大他和新興帝國主義國家日本的矛盾,而另一方面俄國和英國之間虎視眈眈的局面還是存在著,可謂是牽一髮而動全身。使得英國不會輕易和德國以及歐洲大陸發生衝突,也能牢牢牽制住俄國的部分力量。

俾斯曼的這套體系盡然是精妙,但同樣存在著一個問題,一旦這張外交大網被打破,後果將是不堪設想的,這點稍後繼續來講。

接下來我們來談一下一戰爆發最重要的原因——“三方矛盾”的累加。

上面提到的普法戰爭,是1870年爆發在歐洲大陸上的一場關鍵性戰爭,主要起因就是法國和德意志之間矛盾累加。

中世紀以來,法國作為歐洲勁頭最盛的大國,僅1675年到1813年期間,入侵德意志的次數不下14次,平均每10年就要挑起一次爭端。但是因為當時的德意志還只是相對散亂的聯邦,所以戰爭規模也就沒有那麼大。

但隨著普魯士的崛起,德意志統一也越來越強盛,終於1870年雙方矛盾徹底激化,這才發動了第一次大規模戰爭——普法戰爭。而俾斯曼的上臺就是在這次戰爭結束之後,這位普魯士的關鍵性人物,對歐洲格局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1871年5月普法戰爭結束,德意志第二帝國就此成立。戰敗的法國是即賠款又割地,不僅賠償了50億給德國,還不情願將阿爾薩斯-洛林的大部分地區割讓了出去,如此喪權辱國,進一步加深了德法之前的矛盾。

對於曾經的歐洲霸主來說,法國自然是咽不下這口氣,一直暗戳戳地找機會想要復仇,所以德國也需要時刻警惕著法國的動靜。

這也是為何俾斯曼的外交策略上,對法國是堅決的孤立,在此背景下,德國的第一號對手由此產生。

所以德國迅速崛起後,不得不提防著法國的反撲,為了阻止他與其他大國結盟,俾斯麥將重點放在了英國和俄國身上。

一邊拉著奧匈帝國和俄國建立起了三皇同盟,另一邊保證不在殖民地問題上挑戰英國霸權,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將法國踢出局。儘管如此,同盟國之間也是有矛盾產生的。

1878年,俄國和奧斯曼土耳其之間的第十次俄土戰爭結束,俄國大勝,開始加大保加利亞以西擴張,這塊區域位於巴爾幹地區,同樣也是奧匈帝國的利益所在,儘管俄國和奧匈是同盟關係,但是眼看自己的蛋糕被別人所搶,誰也不想當大冤種,所以兩國開始拉扯。

奧匈帝國得到了巴爾幹半島的部分區域,而沙皇俄國眼看到嘴的肥肉就這樣沒了,十次俄土戰爭花那麼多錢,死傷那麼多人,費那麼大勁贏了,合著我這最後就都白玩了?這換誰都受不了,俄國肯定要跳腳。

所以第一次三皇同盟便就此瓦解,為何會說是第一次呢?因為在這次三皇同盟瓦解之後,俄國又主動提出聯合德國與英國抗衡,加上俾斯曼為了避免法俄聯手,將自己處於腹背受敵的狀態,也是非常積極的運作。

於是在1881年6月18日,俾斯曼與奧俄兩國大使在柏林又簽訂了三國協定,這就是第二次三皇同盟。

這期間還有其他盟國也加入了進來。1881年法國入侵突尼斯,而意大利對於此地也是覬覦已久,怎奈實力不夠搶不過法國。

俾斯曼洞悉這一切後,想著為了結交更多的國家孤立法國,於1882年5月20日與意大利簽訂了同盟條約。

按照當時的國際環境來看,俾斯曼的政策的確是成功的。儘管矛盾依舊在,但還是比較穩定的,可是隨著德皇威廉二世的上臺,這種和平開始出現裂隙。

說起威廉二世,也是非常神奇。一方面他勤勉有愛國之心,另一方面也是比較衝動,但是最致命的問題就是獨斷。將俾斯曼視為了眼中釘,所以1890年他就下令罷免了俾斯曼。

同時一併否定了俾斯曼的外交政策,開始加大兵力擴張殖民地,此舉無疑是激化了和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的矛盾。更關鍵的一點,他將三皇同盟再次打破,俄國又一次被踢出局。

至此德國的勁敵再添一位新成員——俄國,秉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俄法同盟於1893年徹底組建起來。

從後來的結果來看,威廉二世在外交才能上實在差俾斯曼太多了,俾斯曼廢了老鼻子勁就是為了避免法俄聯盟,威廉二世剛上臺,所有的努力前功盡棄。

而德國的另一個對手英國,也在路上走著了。

第一次工業革命使得英國在工業領域獨領風騷,風光無量,但是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到來,工業技術不斷擴散到歐洲其他地方,英國一枝獨秀的局面被打破了。

德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迅速發展起來,並且在很多方面已經超過了英國。眼看原本屬於英國的市場,被德國一點點侵佔了,長此下去英國的經濟將面臨重創。

但是俾斯曼時期德國對英政策還是比較保守的,矛盾也沒有被激化出來。在威廉二世上臺後,德英之間的矛盾徹底爆發出來。

1898年威廉二世下令擴充海軍,並且公開宣佈要是最偉大的海軍國家都不敢向他挑戰,明擺著是針對英國喊話。

儘管此時英國與法國俄國都有矛盾,但他們彼此之間一致認為與德國的矛盾更大。所以在1904年和1907年英國分別與他們簽訂了英法協約和英俄協約。英法俄這三個昔日的敵人,達成了互相幫扶的三國協約。

到了這裡,歐洲大陸上的兩大敵對陣營已經形成,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世界大戰一觸即發。

總的梳理下來就是,德國一開始為了孤立法國,將俄國拉進三皇同盟,但是因為地區矛盾和俾斯曼的退場,兩次三皇同盟均以失敗告終,德國奧匈帝國將意大利拉了進來形成最終的三國同盟。再之後,隨著德國的不斷擴張,和其都有矛盾的英法俄三國,走到了一起形成了協約國陣營。

所以早在薩拉熱窩事件發生之前,戰爭的局面就已經是隨時爆發的狀態,而薩拉熱窩事件只是恰巧發生在了這個時期,充當了導火線的角色,可能換個其他事件一樣也是會爆發一戰的。

其實如果按照俾斯曼的外交政策走下去,局面應該不會變化成這樣的。但是俾斯曼退場後,德國整個外交大網變得極其脆弱,間接將自己的敵人們聚集在了一起。

所以俾斯曼外交體系的全面瓦解,促成了歐洲兩大集團對峙局面的形成。

但是這其中有兩位“才能優越的”皇帝不得不提一下,除了之前提過的威廉二世,那一系列蜜汁操作,將三方矛盾推到了極點。還有一個就是俄國沙皇尼古拉,人送外號“暴君”並且極端迷信,聽信一些江湖騙子的話語來解決國內大小事宜。

可以說此時的歐洲集團,已經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拿破崙,俾斯曼和老毛奇這些文武奇才,有他們在的話,協調軍事和z治還是比較穩當的。

但是伴隨著這些人的退場,歐洲所有的矛盾解決都上升到了武力。這也就好比,不管解決方案有沒有用,上來就要打架。

再加上雙方的實力雖然不差上下,可是這些盟國之間的信任還是有所欠缺的,他們之間也是時刻擔心盟友背叛了怎麼辦,所以這個過程中,一點風吹草動就能成為挑起爭鬥的禍端。

雙方時刻都在密切注視著,領土擴大,軍備增加都會促進另一方進行同樣的行動,可以說這兩大集團的體系是極不穩定的。

所以對於整個歐洲來說,在這樣的體系下,戰爭無論如何都難以避免。好了,講到這裡,我想對於一戰的起因背景,大家已經有了詳細的瞭解了。

2
最新評論
  • BSA-TRITC(10mg/ml) TRITC-BSA 牛血清白蛋白改性標記羅丹明
  • 和配偶一起申請了澳洲的簽證,中途分手了,我的簽證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