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技術>

在明朝,也有一人以解決百姓溫飽為己任,冒死從菲律賓帶回一根藤條,很好地解決了糧食短缺的問題,養活了中國上億百姓,堪稱是古代版的袁隆平。他就是陳振龍。

陳振龍--中國“紅薯之父”。是他帶回一根紅薯藤改變了中國命運。

陳振龍出生於福建長樂書香世儒之家,福建省福州府長樂縣(今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青橋村人,年輕時曾考取秀才,後來考試屢屢落榜。又因東南沿海有濃厚的經商風潮,於是開始了他的商人生涯,時常往來於福建和呂宋(菲律賓)之間。

在菲律賓陳振龍發現當地土著種甘薯(紅薯),高產,味甜可口,飽腹感強,而且在當地種植產量非常地高。可以生吃;也可以蒸、煮、烤熟吃,而且連葉子也能吃。

當時征服菲律賓的西班牙人經常遇到糧米不足,於是引入了南美洲的甘薯,在菲律賓推廣種植。

甘薯畝產可達二千多斤左右,相比於明朝時國內畝產僅有兩三百斤的小麥和水稻來說,尤為可貴。所以菲律賓將甘薯視為“國寶”,命令嚴禁帶出。

這一年大旱,可憐的百姓鬧糧荒,餓殍遍野。地方父母官也常一籌莫展,陳振龍聽聞非常難過。由於甘薯易種植、生長週期短,產量高、生熟可食,他就暗自打算把甘薯帶回國內用於度饑荒。

陳振龍先拿錢給土著學習了甘薯種植方法,然後開始嘗試將甘薯藤偷偷帶回國內。

第一次,陳振龍直接把甘薯藤放在裝貨物的箱子裡,被發現後警告沒收。

第二次,陳振龍把甘薯藤編到一個藤籃中,結果又被查出來了,他被當地人罵作小偷,被毒打一頓,差點被關進大牢。

一把老骨頭的他,仍然不甘心,決定再試一次。

第三次,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50歲的陳振龍不顧當地西班牙殖民政府不準帶朱薯出境的禁令,冒著被殺的危險,花巨資購得一根薯藤,偷偷地編入了靠在岸邊中國商船上纜繩中,並抹上淤泥。

陳振龍隨著這艘船,避開了海關檢查,等到船一出港,他馬上將紅薯藤取出來,放在船艙陰涼處保存,不時給它灑點水。

經過七天七夜的航行,陳振龍順利抵達福州。船一靠岸,他顧不上休息帶上藤條,馬不停蹄地直奔老屋。

按照向菲律賓土著學來的種植方法,馬上讓兒子將甘薯藤條種在老屋院子裡。

這根獨苗藤條,經過一路小心翼翼掩護、呵護,帶著希望種了下去。終於不負期望,這頑強的甘薯藤生根發芽,並結出了沉甸甸的甘薯。

公元1593年,福建地區遭遇大旱,五穀歉收,很多人食不果腹。於是,陳振龍讓兒子陳經綸上書福建巡撫金學曾,建議試種紅薯用於度荒。

陳經綸將甘薯容易種植、產量高、生熟可吃的好處講給巡撫。於是,巡撫金學曾讓其父子在達道鋪紗帽池舍旁空地試種。

7月份種下去,4個月後啟土開掘,朱薯子母相連,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棗,可以充飢。

金學曾就通令各地如法栽種進行大面積種植,閩中上千萬百姓饑荒因此緩解。

就這樣,在不斷推廣下,當地百姓很快家家戶戶有了藤根。

老百姓們發現,長出來的甘薯,顏色紅彤彤的,是好兆頭,便改名為“紅薯”。

陳振龍把紅薯引入我國,改善了我國農作物的結構和食譜,成為我國舊時代度荒解飢的重要食物之一。據古書記載,荒年時,“鄉民活於薯者十之七八”。

陳振龍一家七代不僅積極致力於紅薯的引種、推廣,還將種薯技術傳授親戚朋友,把紅薯推廣到更多的地方。

到清乾隆年間,紅薯已推廣到全國大部分地區。

清道光年間,福州人為感謝陳振龍的恩德,在烏石山建造了“先薯祠”和“先薯亭”,以此紀念引進紅薯有功的陳振龍。

陳振龍及其子孫雖出身布衣,商賈為業,卻一心情繫民生,花費了數代人的錢財和心血,引種、推廣種植紅薯,終有所成,澤被蒼生,為後人紀念。

中華文明有這樣的賢者,得以不斷髮展,冒死引進紅薯救了無數華夏百姓,古代神農“紅薯之父”陳振龍應當受後世敬仰。

9
最新評論
  • BSA-TRITC(10mg/ml) TRITC-BSA 牛血清白蛋白改性標記羅丹明
  • 玉米大斑病因、症狀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