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斑病又名玉米葉枯病、玉米條斑病,是玉米葉部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侵害玉米的葉片、葉鞘和苞葉,以葉片受害最重。
一、發病原因
1、病菌越冬
玉米大斑病病菌以其休眠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在病殘體內越冬,成為下一年發病的初侵染源。由於玉米大斑病的病菌會以菌絲及孢子形式殘存在病殘株上,可以越冬第二年發病,許多農戶在玉米收穫環節,只把玉米穗收穫,植株則棄于田中,有的連稈收穫,但是一些玉米殘茬及病葉仍會留在田中,這樣大量的病殘體會成為大斑病的傳染源頭。玉米生長季節,越冬菌源產生孢子,隨雨水飛濺或氣流傳播到玉米葉片上,遇適宜溫度、溼度條件萌發入侵,經10-14天,便可產生大量分生孢子,重複侵染。
2、生長環境
玉米大斑病的發病除了與玉米品種感染程度有關外,還與當時的生長環境條件相關。溫度20-25℃、相對溼度90%以上利於病害發展;低窪地、密度過大、連作地易發病。玉米連片種植的地區較多,而且基本上都是連作,這也為玉米大斑病的發生提供了條件,連片的玉米田,通風性、透光性都較差,一到雨季田間的溼度較大,為孢子的分生提供了氣候條件;玉米孕穗、出穗期間氮肥不足發病較重。
二、病害症狀
1、在大田種植地塊,一般先從下部葉片開始發病,逐漸蔓延到上部葉片。發病初期,葉片上首先出現水漬狀青灰色斑點。以後逐漸沿葉脈向兩端擴展,形成中央黃褐色邊緣褐色的稜形大斑,後期病斑常出現縱裂現象。
2、多數病斑連片後,葉片變黃枯死,嚴重時整株變黃、早枯。天氣潮溼時,病斑的兩面生大量灰黑色黴層,有時花絲或雄花穎苞上也生灰黑色黴層。
三、防治措施
1、選用抗病品種
2、減少菌源
發病初期及時摘除玉米下部葉片,拔除嚴重發病株減少病原菌;大斑病發生嚴重年份,在玉米收穫後,需要徹底清除田間病殘體,並集中處理或堆肥高溫發酵處理病菌,特別嚴重地塊應輪作其他作物。
3、加強田間管理
適時早播可以使玉米提早抽雄避開雨季;增加農家肥、磷肥、鋅肥使用量,使植株生長健壯;採取合理的密植技術,使植株通風、透光,降低田間的溼度,能有效地控制和減輕發病危害。
4、噴施藥劑
在心葉末期到抽雄期或發病初期防治。
(1)噴施40%的福星2-3毫升/畝,已發病地塊按病情適當增加用藥量。
(2)也可用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500倍液、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300-500倍液、70%的甲基硫菌靈可溼性粉劑800倍液噴霧,7-10天噴藥一次,連噴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