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技術>

如果稍微注意一下,就會發現在整個20世紀,全球火箭炮的最大射程,幾乎沒有超過70公里的。但是到了新世紀,各種射程在一兩百公里的火箭炮突然像變戲法一樣地冒出來;而部分重型火箭炮的最大射程已經到了300公里甚至是500公里。按照這個趨勢,最終出現最大射程到1500公里的超級火箭炮,也不過是訂單有沒有的問題,因為在技術上要實現這一點,幾乎不存在什麼障礙了。而相比火箭炮的射程突然性的大幅度膨脹,更讓外行驚訝的,則是現代化火箭炮的打擊精度。比如對火箭炮的鼻祖喀秋莎來說,其最大射程只有十幾公里,但是實戰落點偏差往往在百米以上。也就是精準度只有100分之一。這個精度很難實現點對點的精確打擊,只能靠一次性發射幾十枚到上百枚的數量,來對大範圍的面目標,

進行概略性地覆蓋壓制。到了二戰後改進型的122毫米40管火箭炮,射程終於達到了20公里以上,但是即使經過風力修正,其偏差仍然是百米級的。如果按照這個精度再增加射程到50公里到70公里,那麼落點誤差已經是公里級的。如此之大的誤差就算是大面積的覆蓋性射擊也往往會嚴重偏離位置。這也是在整個20世紀,重型火箭炮發展步伐邁得不大;並不是當時沒有極大提高射程的技術,而是即使提高了射程,那麼實戰精度實在太差,也沒有多大的現實意義。而到了21世紀初,多種技術條件幾乎同時成熟了。首先得益於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出現。對軍用導航碼來說,居然可以做到釐米級的定位精度。這就為遠程精確制導火箭炮的開發提供了最大的背景支持。而僅僅有衛星導航這個大背景,

還不夠,還要有相對廉價的導航體制。對傳統的彈道導彈尤其是中遠程彈道導彈來說,一般都採用機械陀螺加星光制導的方式來實現最終落點誤差在幾十米之內的制導方式。而這種方式的最大短板就是成本太高。成本太高的根本原因,在於超高精度的機械陀螺,其加工難度很大,一個高級技工一年下來也造不出幾個;因此這類陀螺儀每臺都是百萬美元級別的設備,用在動輒億元級的遠程彈道導彈特別是洲際導彈上成本可以接受,但是用在明顯低廉得多的火箭炮上則完全不合適。後來又出現了激光陀螺等新制導設備,但是綜合成本仍然下不來。進入新世紀以後,終於發明了微電子制導。也就是用部分有衛星導航功能的芯片,就能實現釐米級的制導精度,這對火箭炮來說簡直是天上掉下來的好事!、

結果就是出現了同樣打300公里到500公里,重型火箭炮居然比中短程彈道導彈還要準確的奇特現象。那麼為何傳統的彈道導彈不同樣改用微電子制導模式呢?這就在於傳統的中遠程彈道導彈包括洲際導彈,本身是為世界大戰特別是H大戰準備的,大部分此類導彈是攜帶H彈頭為主。既然是要打世界大戰,那麼各大國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肯定是相互摧毀的第一批戰略級設施。如果衛星導航被摧毀了。那麼所有的微電子衛星信號制導模式也就全部廢掉了。反倒是最基本的機械陀螺不會受到任何影響。這也是所有遠程彈道導彈仍然保留傳統制導模式的根本原因。而即使重型火箭炮,也幾乎沒有攜帶H彈頭的。在大多數常規戰場上使用時,一般不會被關閉衛星信號。尤其是對大國來說,用起來就特別順手了。

既然制導精度的問題徹底解決了。剩下的就是推進劑的效率問題。最原始的喀秋莎火箭炮,採用了最廉價的無煙硝化棉當做發射推進劑,其燃燒過於迅速,因此射程只有十幾公里,後來在硝化棉的基礎上加入一定的鋁末成分助燃,因此射程提高到了幾十公里。而到了新世紀,原先相對昂貴的、只能用來裝填大型彈道導彈的羥基聚丁二烯HTPB推進劑,終於被一些大國在精細化工能力全面升級後,做到了白菜化;因此出現了射程超過150公里遠程火箭炮。再到後來,連之前專門用來裝填洲際導彈和高性能空空導彈的NEPE,也就是高能硝酸酯增塑聚醚高能推進劑也白菜化了。於是就有了射程達到500公里的重型火箭炮。如果再用上N15+的最新推進劑並且擴大彈體直徑增加燃燒總時間,那麼射程到1500公里是很輕鬆的。問題是這還是火箭炮嗎?

8
最新評論
  • BSA-TRITC(10mg/ml) TRITC-BSA 牛血清白蛋白改性標記羅丹明
  • 一加Ace Pro兩款配色有新意:截然不同兩種工藝 黑色版本差點沒量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