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從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畢業的黃培倬面對就業,做出了別具意義的選擇——創業。“在大三時,依託校內的創新創業孵化基地成立‘鄉漂漂團隊’,為今年畢業後的創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黃培倬說。今年,他與學院其他6名應屆畢業生一起,成立了一家文旅產業公司。這是一個致力於鄉村振興事業的年輕團隊,其業務包括鄉村生態產品開發、鄉村建築景觀規劃設計、鄉村民宿運營等,力圖將鄉村打造成一種全新形態的綜合性項目。畢業季來臨,保障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至關重要。今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8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深入實施創業帶動就業示範行動 力促高校畢業生創業就業的通知》,力爭2022年為高校畢業生提供200萬個高質量就業機會。像黃培倬這樣選擇一畢業就創業的畢業生越來越多。搭建多層次創新創業實踐平臺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1076萬人,人數首次突破一千萬,同比增加167萬人,規模和增量均創歷史新高。今年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從高校到用人單位,頻頻出臺促進就業的政策措施,也在助力他們打好就業“攻堅戰”。穩住了重點群體,就穩住了就業基本盤。那麼,如何為畢業生提供更多高質量的就業崗位?
鄉漂漂創業團隊開展“我在孔美有三分地”創業振興鄉村項目。受訪者供圖
在黃培倬的母校華南理工大學,學校瞄準重點產業,訪企拓崗挖掘拓展就業市場。華南理工大學黨委書記章熙春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學校把學生就業作為“一號民生工程”,從優化人才培養全過程、匯聚強大校友資源、緊抓專項行動契機三方面著手。比如,學校已與10家中央企業示範基地結對或拓展合作關係,在崗位供給、需求揭榜、科技合作、項目孵化、協同育人、雙創輔導、平臺搭建與資源對接等方面開展各種層次和形式的合作。章熙春同時還表示,學校充分加強畢業生就業引導工作,鼓勵學生充分發揮智力優勢,投身人工智能、先進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及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等行業。“我們還多措並舉助力畢業生投身邊遠地區和基層、鄉村振興一線就業創業,充分實現多領域、多元化、多渠道創業就業。”他說。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鄉村是急需新鮮血液注入的地方。如何讓更多人才尤其是高校畢業生投身基層建設、投身鄉村振興?高校該如何持續發力?章熙春強調,一直以來,華南理工大學厚植學生創新創業土壤,創新創業孵化基地注重通過引導“雙創”團隊聚焦國家戰略發展需要,鼓勵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廣泛開展各類創新創業活動;同時,結合國家發展改革委“創業帶動就業”專項行動年度重點任務,學校也在積極培育有條件的團隊聚焦“三農”,關注農村基層人員就業,助力鄉村振興發展。黃培倬就是其中一員。“深入基層參與鄉村振興對我來說並不是一個很艱苦的事兒,其實是非常樂在其中的。無論是在產業上還是文化上,毫無疑問,鄉村需要城市,而我同樣認為城市也需要鄉村。”黃培倬說,他選擇了畢業參與鄉村振興創業就是選擇了一份為之奮鬥終生的事業。記者瞭解到,除鄉漂漂團隊外,大農品盛、壹米鮮和方略鄉創等團隊也在華南理工大學創新創業孵化基地中探索出了新的鄉村振興模式。截至目前,該基地累計培育項目超過400個,成功融資項目80多個,單個項目融資額超過4.5個億,基地入駐項目累計直接帶動就業人數超100萬人,間接服務就業超650萬人次。用科技創業帶動高質量就業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我國自主創業活動日趨活躍,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活躍度有所上升。成都,同樣的故事正在上演。“前門附近同學從前門出去,後門附近同學從後門出去,快速在班長的帶領下按照升旗的隊伍排好隊!”“現在馬上組織同學間的自救,失蹤的同學立即上報聯合救援中心安排尋找。”……以上對話並非紀錄片或電影橋段,而是來自一個山地災害教育APP,通過VR技術真實模擬災害場景,讓用戶在玩遊戲的同時就能掌握逃生技能。這款APP是由四川大學計算機學院(軟件學院)2018級軟件工程專業學生趙一燃和團隊共同研發的。為什麼要做一個專門用於山地災害教育的APP?他又是怎麼想到把VR技術和山地災害教育結合到一起的?2019年,趙一燃和團隊來到四川省喜德縣調研,這裡常年遭受泥石流災害,觸景生情的他決定開發一款APP來幫助人們躲避自然災害。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