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答案:釣到深海魚,能讓它活著,顯然是最好的,因為活魚的肉質是最好的,但是深海魚在被釣上來後,通常很快就死亡,所以放血倒不失為一個好辦法。但是,要具備的魚用具體的方法,下面我們來詳細地說一下。
釣到的深海魚為什麼很快會死?
許多喜歡海釣的小夥伴可能都遇到一個問題:那就是釣到了深海魚,明明放在了打氧的箱子裡,魚還是很快就死掉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想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深海魚。
深海魚通常是指棲息在200米以下水域中的魚類,當然這些魚類並不固定在200米以下,它們中一些也會垂直地遷移來捕獵,不過,它們大部分時間都是待在200米以下的水域中的,因此,我們常見的黃花魚雖然是海魚,但不是深海魚(棲息在60米以內的水域中),而大部分的石斑魚、金槍魚都是深海魚。
那麼,為何深海魚在釣到之後即使給它提供氧氣,它們也很快會死呢?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很簡單,如果我們在深海釣到了一條魚,一旦中魚,必然會快速的收線,將其儘快的帶出來,雖然也要溜魚,但是溜魚往往是離開了它們生存的深度的。
此時就牽扯到了兩個問題:溜魚和深度變化,首先是溜魚,溜魚其實是釣魚人與魚之間的搏鬥,這是一場耗時耗力的工作,而往往魚的體型越大,溜魚的時間也就越長,在這個過程中,人幾乎是精疲力盡的。
與此同時,魚也不好受,它們在與人的搏鬥中,靠的是奮力地向各個方向遊動以擺脫束縛,在這個過程中,它們維持在一個高耗氧的狀態下,這對於魚是有損傷的,這就好比我們人類在跑馬拉松一樣,因此到了岸上氧氣突然沒有了供給,魚的死亡率是非常高的。
其次就是深度的變化,從深海將魚拖到船上,魚會經歷一個從高壓到低壓的環境,一般情況下,魚類在自由的遊動時也會垂直地遷徙,但是它們的垂直遊動是比較緩慢的,這樣就給了身體適應的時間,但是被釣到之後,它們從深海到淺海的時間是非常短的,這樣魚的身體還在適應著高壓的環境,突然就到了低壓的環境,它們的魚鰾很快就會因為壓強的變化脹破,從而導致魚類死亡。
其實還有一類深海魚,它們的遊動速度非常的快,這使得它們需要的氧氣量就非常的高,一旦脫離水之後,儘管有打氧,但是由於它們在狹小的空間內無法高速遊動,魚鰓過濾氧氣的頻率就比較低,所以慢慢的就缺氧而死了,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金槍魚,所以,我們吃的金槍魚幾乎很少有活體。
深海魚釣上來一定要放血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顯然是不一定,因為深海魚有太多種類了,而且體型大小不一,有的需要放血,而有的則不需要。
首先,我們來說不需要的。其實,大多數的深海魚是不需要放血的,因為魚雖然是脊椎動物,但是相比較其他脊椎動物,魚類身體內的血液是比較少的,通常只佔體重的約1.5-3%,而且這些血液基本上都集中在魚鰓之中,所以,只要保證這些魚類的鮮度,在烹飪前摘掉魚鰓就可以了。
其次我們再來看需要放血的深海魚。需要放血的深海魚具備兩個特徵:體型較大、血液佔比較多,最具代表性的魚類就是金槍魚了。金槍魚與其他魚類最大的不同就是血液佔比了,它們的血液佔比高達20%,正是如此多的血液才增加了它對氧氣的吸收能力,畢竟血液是攜氧的。
但是,金槍魚離水後極容易因為缺氧而死,一旦死掉之後,這些血液不僅在魚鰓,還在身體之中,而金槍魚通常是用來“刺身”的,肉中含有血液,顯然會影響它的口感和品質,因此,金槍魚捕撈之後,通常要馬上放血。
上圖就是剛被捕撈上岸的金槍魚被立即實行了放血,其實放血是有一定的技術含量的,通常由一位老手拿尖刀往兩邊的鰓蓋下部邊緣處也就是靠魚腹部的方向用力往下切上一刀,這樣鮮血會立即噴湧出來。
這是因為在魚類還沒有死掉之前,切這個位置就等於切斷了魚鰓與身體的血管連接,此時魚鰓依然會本能地將血液向身體輸送,而身體也會本能的迴流,但是,這些血液都會從切面流出來,之後,旁邊會有一個工人拿著水管對著沖洗,很快金槍魚就“乾淨”了,之後再進行速凍,進而運到餐館裡變成刺身。
寫在最後
深海魚釣上來之後需不需要放血並不一定,往往取決於體型和該魚體內的血液含量,一般情況下,魚的血液含量較少且集中在鰓部,所以是不需要放血的,但是遇到像金槍魚這種體型又大,體內血液又多的魚類,最好的保鮮方法就是先放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