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技術>

零、營養學是怎麼來滴

可能很多預防醫學專業的同學都不知道,今年是公共衛生學誕生一百週年,管老師在上個月《伍連德》一文中提到了一個人名,美國的華萊士溫斯洛,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創始人,於1920年2月9日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了《The Untilled Fields of Public Health(公共衛生的處女地)》,清晰地定義了公共衛生的參與者、手段和目標。

(圖為你球人均預期壽命的演化)

這一百年間,你球人口人均壽命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主要歸功於以下幾個方面:

現代醫學以外的因素,包括戰爭頻率和規模的下降(軍隊一律不得經商);對自然災害防控能力的提升(98年抗洪也是很大的)。

現代醫學內的因素,首要的是新生兒死亡率的下降(不至於讓人均壽命分子+0,分母+1,嚴重拖後腿),這一點管老師2014年寫過一篇文章,叫《從“過鬼門關”到“母子平安”——現代醫學的產科技術給中國人帶來了什麼》;其次是傳染病防治,包括防控體系的建立和抗生素的普及,要知道沒有抗生素的年代,壯年因小型感染而死亡是非常平常的事情,也嚴重拖人均壽命的後腿,這一條管老師上個月剛剛寫完的《伍連德》一文講得比較清楚。

最後有一個跨界的因素,就是今天的主角,營養學,你說跟醫學因素完全相關,不對,人民公社中餓死的3/10個小目標的農奴怎麼會和醫學因素相關呢?但和醫學因素完全無關,也不對,你看日本在戰後百廢待興,勒緊褲腰帶,吸取正典營養學的精華,成就了一代人的身高。從1920年到2019年,日本成年男性人均身高增長了15cm。這,就是營養學的貢獻。

你球有150萬種動物,也有各種各樣的食物,但醫學領域僅僅研究“人營養學”。“動物營養學”歸口農學領域,主要研究餵動物吃什麼能長成毛少將那樣增加經濟效益,以及口感更美味,比如Kobe和牛,就是動物營養學的集大成者。

一、你是怎麼來滴

從“動物營養學”到“人營養學”,存在一個跳步。在探討人應該吃什麼的時候,需要借鑑你的祖先和近親是吃什麼的,吃了什麼才長成今天這個樣子,管老師將這門學問稱為“進化營養學”,市面上一般叫做“飲食人類學”。

(圖為人類進化樹精簡版)

(圖為正經的人類進化樹,管老師制,我打賭你沒好好看)

從圖中可以看到,人類的腦容量是不斷增加的。那麼,恐龍存在了將近2億年,為什麼沒有腦容量爆發,創造出智能手機;而靈長類僅演化了6000萬年,為什麼就能給鍵盤俠管老師創造出了打字工具?

答案很複雜,簡單地講是這樣一個路徑:

1、本來,南方古猿以水果、樹葉、樹皮、草根、觀音土為食,每天大概需要8個小時睡覺,4個小時覓食,12個小時咀嚼,沒有時間思考,單純為了果腹而活著。

2、吃纖維含量多的食物需要發達的咀嚼肌,而咀嚼肌過於發達不利於腦容量的提升,因為脖子一共就這麼粗,腦袋一共就這麼大,你要求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臣妾做不到啊。用數卷阿姨的話語體系說,就是下頜的組織結構與大腦形成了演化意義的共生關係,強壯的咀嚼肌促成了無數世代積累的路徑積分,而下頜的發達嚴重擠佔了大腦容量的生態位。

3、在300萬年前,人類開始增加了肉食,獲取其中的豐富的脂類資源,並且學會使用石頭砸爛屍骨中的骨髓,這對於人類大腦的發育至關重要。

4、後來在100-150萬年前,到了能人後期,大概是一場天火燒掉了一個部落的棲居地,他們在被其他類人猿趕出森林的同時偶然發現,燒熟的肉,很香。

5、考古學家發現這時開始,一些人類活動的遺蹟有用過火的證據,與此同時,人類的牙齒也從此時開始明顯縮小,因為發明了火,製成了熟肉,等於是經過翻譯的資源,不費嘴。於是牙齒變細了,下頜關閉了,聰明的智商重新佔領高地了。

(圖中從左到右分別為猩猩、南方古猿、現代人類的牙齒)

(圖為人類腦容量變化)

動物的大腦本身就是一堆脂肪。對於神經發育來講,DHA、AA、牛磺酸、維生素B12、血紅素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而這些元素,人類都是從肉中獲取的。在食物來源不穩定的這幾百萬年間,人類學會了脂肪積累,並利用日常積累的脂肪產生酮體為大腦功能。

人類腦容量的三級跳,一是團隊協作的刺激,二是開始接收肉類營養的饋贈,三是掌握無中生火的技能。至於沒有火的年代,人是怎麼吃肉的,我下面會講到。

所以你需要記住,你球賦予了人類智慧的食物,是肉

二、你是“?食動物”

上一節課管老師講到你是怎麼來滴,下面管老師要接著講你是怎麼沒滴什麼動物。

幼兒園時代,阿姨們就給孩子們講,這個世界上有肉食動物、植食動物和雜食動物。肉食動物的下頜有力、咬肌發達、牙齒尖銳,而我們人類是雜食動物,跟猩猩猴子一樣。那時候管老師還小,對此深信不疑。

後來小學自然課講,人的口腔內有唾液澱粉酶,而非肉類食物尤其是糧食中,含有大量澱粉,人既然適應吃肉又進化出適應吃植物食物的功能,那應該就是雜食動物。

再到初中,課本講人類三大營養物質,糖、蛋白質、脂類。並煞有介事地說,人體的能量有70%是糖(碳水化合物)提供的。

你看到這兒,是不是覺得“人類是雜食動物”的邏輯全通了?不對,是全錯了。“人類是雜食動物”是徹頭徹尾的謊言。

我講幾點理由。

第一,雜食動物是個偽概念。動物分類學並不存在“雜食動物”的分類,各種雜食動物也沒有明確的生物學特徵,等於是一個筐,人們把觀察到既吃肉又吃素的動物往裡一裝。這個概念是誰發明的已經不可考,但是現實效果就好比是“上火”和“亞健康”兩個中華民科文化輸出,以及“酸鹼平衡”的美國民科文化輸出。從概念上和稀泥,後面你只可能得到一團漿糊。

第二,人和黑猩猩不可同日而語。一是你往上翻翻人類的進化樹,人類和黑猩猩的分化,從700萬年前就開始了,不可以說是同類。二是人類的腦容量比黑猩猩大3倍,耗能極高,對肉類的需求不是一個量級的。三是人類和黑猩猩的消化道結構完全不一樣,他們的結腸(消化植物纖維、多聚糖等)體積佔消化道的50%以上,小腸(吸收小分子碳水化合物、水解蛋白,乳化脂肪)僅佔20%,而人類結腸不到20%,小腸接近60%,決定了二者飲食結構的巨大差異。

(圖為各類靈長類消化道各部位佔消化道體積的比例)

第三,唾液澱粉酶不是用來分解糧食的。實際上澱粉酶廣泛地存在於所有脊椎動物中,包括獅子老虎這樣的肉食動物都有胰澱粉酶。而除了純正的所謂“肉食動物”外,脊椎動物普遍在唾液中擁有的澱粉酶,雖然名字叫“唾液澱粉酶”,但是這種蛋白質並不只是水解澱粉的,對於人類來說,更大的作用是分解α-葡聚糖,以及動物的肌糖原和肝糖原。在你的祖先以野果和昆蟲、小動物為食的年代,唾液澱粉酶幫助靈長類完成了食物在消化道開端第一步的化學消化。編碼這個蛋白質的基因(AMY1)是非常古老的,至少在2000萬年前就存在。從人類基因組中的AMY1基因拷貝在DNA序列的高度一致性推測,這個基因的人群差異很有可能在最近一萬年內完成分化,同時目前人類的AMY1基因拷貝數有極大的人群差異(意味著不同人群的澱粉消化能力差異極大),而一萬年恰好是人類馴化小麥和水稻的歷史,我們下面會講到。

第四,現代人群的飲食結構並不能代表人類。所謂“人體的能量有70%是糖(碳水化合物)提供的”,這個結論是是社會學的結論,不是營養學的結論。而是科學家們通過對現代人群的生化觀察,發現這些人的飲食習慣是,有70%的能量由碳水化合物提供,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完全不代表人的能量供應應該有70%由糖來提供的。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熊貓從消化系統的結構來講是完完全全的肉食動物,結果因為T1R1基因失活,感受不到肉的鮮味,成天像傻逼一樣在吃竹子,然後你說熊貓是植食動物,管老師要糊你熊臉了哦。

那麼人類究竟是“?食動物”呢?剛才說了,不能只看今天的人在吃什麼,還需要借鑑你的祖先和近親是吃什麼的,這個剛才我們已經借鑑過了。另一方面,可以從現代人類胃酸的pH值做出判斷。

(圖為各主流動物的胃酸pH值)

可以看到,普遍來講,胃酸強度是腐食動物>肉食動物>雜食動物>植食動物。而人類的胃酸冠絕靈長類動物,強於絕大多數肉食動物,在腐食動物裡尚能排名中游。這就很奇怪,因為人類學會用火之後,沒有必要維持如此高的胃酸強度。管老師想到兩種可能:

一是,你的祖先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是腐食動物。由於沒有形成協作機制和工具製造能力,沒有能力獨自完成捕獵,又存在大腦進化的壓力需要肉食攝入,故只能撿食大型肉食動物獵食剩下的動物屍體,因此需要發展出腐食動物的胃部酸性水平,降低感染風險。

二是,你的祖先在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是殼食動物。郭德綱相聲中那句“我就喜歡吃那帶殼的”,也許是人類成長路徑的延續。帶殼的,包括貝類、蛋類、河/海鮮,這和部分腐食動物的食品來源是類似的。這種假說還有三個弱證據予以印證:

1、食貝意味著攝入鹽分,為胃裡的鹽酸提供了原材料,且目前的人類是嗜鹽的;

2、帶殼的食物,尤其是鳥蛋,擁有非常可觀的神經發育營養成分,比如DHA、AA、脂肪、必需氨基酸、膽固醇、膽鹼等,促進大腦發育;

3、能人的身體結構與其他殼食動物類似,擁有靈巧的前肢(手),相似的頭骨形態(鍾漢良的矢狀嵴、寬闊的顴骨顴弓、切牙薄、磨牙厚)。

讀到這裡,你應該有所認知,人類並不是“雜食動物”。你的祖先接收了大自然的饋贈,從吃野果抓昆蟲到撿剩肉敲骨吸髓吃,到協作打獵茹毛飲血,再到豐饒的篝火宴,大腦一步步擴容,前肢一步步精細,結腸闌尾一步步退化,這個過程經歷了數百萬年,才有了你一萬年前的祖先。你不認同也沒關係,管老師感恩大自然賦予祖先的恩典,心懷作為肉食動物的榮耀,寧願被你們人類開除人籍也不願意當“雜食動物”。

三、糧食馴化史

大約2萬年前,最後一個冰河時代到來拐點過後,你球開始變暖,全球氣溫上升約3.5℃,大量陸地被海水覆蓋,智人被迫放棄了很多定居點,可以說是倒了血黴。但與此同時,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從180ppm上升至270ppm,對於植物來說這是個好消息,這意味著產量可以增加一半左右。1.4萬年前,兩河流域的人類就乘著溫室紅利進入了農業革命時期,到了1.1萬年前,形態清晰的一粒小麥取代了野生品種,成為了最早的人類馴化糧食的考古學證據。在約5000至6000年前,一粒小麥已經傳播到了歐洲大陸。水稻的馴化稍晚,大約在8000年前,印度馴化了秈米,並逐漸向歐亞大陸輻射。

同學們,記住這個關鍵節點,在大約一萬年前,人類放棄了狩獵,放棄了品種豐富的口糧,一門心思鑽到了碳水含量極高的農作物上,小麥、大米(以及後續的玉米)。

需要承認的是,農業革命從某種意義上講是進步的。在沒有發生農業革命的平行宇宙中,一個繫著虎皮裙的管酋師每天睡到陽光刺激視網膜時自然醒來,隨著酋長打獵,架起篝火烤肉吃,吃完了唱歌跳舞,完事兒發發呆,晚上趁酋長睡了跟酋長老婆沒羞沒臊一把,不會有機會在這裡傳播正典。當人們進入農業社會後,形成結餘的機會出現,自然產生了掠奪,就迫使政府出現,分化出社會等級,形成權力金字塔,形成有組織的宗教,形成語言文字,形成文明形態。同時人們不必時刻暴露在風險中,不用擔心今天被牛頂飛,明天被羊蹄踩,後天被蛇咬一口,外傷的風險降低,也降低感染的機會,避免隨機死亡,增加預期壽命。糧食收成意味著每一年都能獲得穩定的能量供給,讓人在孕育下一代的時候更加安心。總體來講,對糧食的馴化第一次讓人類獲得了一絲安全感和對未來的確定性,出於降低生存壓力的考量,一貫天性自由的人類選擇接受馴化糧食的生活,與此同時也反過來被糧食馴化了。

在《人類簡史》中,赫拉利說道“小麥的秘訣就在於操縱智人,為其所用。智人這種猿類,原本靠著狩獵和採集過著頗為舒適的生活,直到大約1萬年前,才開始投入越來越多的精力來培育小麥。而在接下來的幾千年間,全球許多地方的人類都開始種起小麥,從早到晚只忙這件事就已經焦頭爛額。種小麥可不容易,照顧起來處處麻煩。第一,小麥不喜歡石頭,所以智人得把田地裡的石頭撿乾淨搬出去,搞得腰痠背痛。第二,小麥不喜歡與其他植物分享空間、水和養分,所以我們看到男男女女在烈日下整天除草。第三,小麥會得病,所以智人得幫忙驅蟲防病。第四,不論是蝗蟲還是兔子,都不排斥飽嘗一頓小麥大餐,但小麥完全無力抵抗,所以農民又不得不守衛保護。最後,小麥會渴,所以人類得從湧泉或溪流大老遠把水引來,為它止渴;小麥也會餓,所以智人甚至得收集動物糞便,用來滋養小麥生長的土地。

四、成也碳水,敗也碳水

在大部分人的觀念裡,人類是越長越高,腦容量越來越大的,管老師製作的人類進化樹中也隱藏了部分信息,目的在於這樣誤導你,等你看到此處再做反轉,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的。

你1.2萬年前的男性祖先,平均身高大概是177cm,進入了農業社會後,曾經驟降至161cm。

(圖為最近兩萬年的人類身高變化趨勢)

另外,兩萬多年前的尼安德特人腦容量達到1700ml,而彼時的智人達到了1500ml,比現在的人多出100+ml,當然有種說法是你球氣候變暖,降低腦容量有助於生存。管老師這時拿出另一個證據,就是被人類馴化的動物,最主要的是豬牛羊,與同源的野生近親相比,腦容量也有所降低。

(圖為人類腦容量變化趨勢,在圖的下部,一萬年前存在明顯的拐點)

(圖為你球各地人群的平均腦容量,與該地區過去幾千年的飲食結構高度相關,並且人類文明史就是腦容量高的民族吊打腦容量低的民族,身高高的民族把矮的民族按在地上摩擦)

在過去幾百萬年的時間裡,糧食都不是人類食物的可選項,考古證據可以證明這一點,另外人是不能生吃糧食的,糧食本身是你球饋贈鳥類的食物。人類不是沒有碳水攝入的經驗,前面也說了,人類有唾液澱粉酶,用來分解α-葡聚糖的,水果中的多糖。長期以來,人類食用的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具備兩個特點,第一是能量密度低,比富含蛋白質和脂肪的肉類低多了,也比糧食低多了;第二是利用率低,在體內能夠迅速轉化成葡萄糖的半乳糖、蔗糖、澱粉很少,不容易利用的果糖居多。所以最近一萬年人類的飲食結構的改變,幾乎是掉頭式的,倒反天罡式的。

你乍一看,一萬年是一段很長的歷史。但是對於一個物種來講,你讓它的消化道迅速接受一個全新的飲食機構,尤其是人類不得不以從來沒機會適應的糧食為主要能量來源時,一萬年太短,只能將就。前文中提到的人類唾液澱粉酶基因(AMY1)的基因拷貝數在人群中有嚴重的分化,就是人類的一個適應過程。在農業社會,AMY1基因拷貝數普遍多,這些人需要大量的唾液澱粉酶輔助消化過量的澱粉;而高緯度地區、遊牧民族的AMY1基因拷貝數偏少,甚至只有農業社會人群平均值的1/5。

需要說明的是,這個適應過程過於無力,以至於農業社會的人雖然獲得更強的澱粉消化能力了,但是他們的大腦不答應——我需要的動物油脂呢?我需要的酮體呢?我需要的DHA、AA呢?你不給我可就罷工了。所以後來愛因斯坦來到上海時,評價當時的民國人說“……一切都那麼安靜嚴肅。甚至連孩子們都是毫無生氣的,遲鈍呆板。就算是那些淪為做牛做馬的人也從來沒有讓你感受到,他們對受苦是有意識的。一個怪異的類畜民族……”

(圖為高碳水飲食的部分危害,不詳細展開了)

正如我前文所說,你球賦予了人類智慧的食物,是肉。那麼人類智慧所創造的食物,是糧食。只不過糧食的出現,讓人類物種被自己的智慧吞噬掉了。你的祖先在一萬年前不經意間開啟了通往文明的大門,卻也不知道自己同時進入了營養不良、新疾病出現且被奴役的時代。

五、大行其道的西方負典營養學

近百年是人類文明急劇膨脹的百年,在三次工業革命後,人類的生產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物質的創造更加容易和便捷。與此同時,各種學科像狗尿苔雨後春筍一樣湧現出來。其中,自然科學有可處重複的實驗與同行評議監督著,總體來講大差不差。社會科學就不一樣了,永遠有雞同鴨講的槓精和狗逼,而不少學科中,槓精和狗逼一旦 佔領了主流學界的話語權,這行就算完犢子了。以我對當前人營養學的判斷,從屬性上講它應當屬於自然科學,但是過去幾十年它一直都是社會科學的狀態,並且由槓精和狗逼把持著。隨著最近幾年西方正典的介入,開始了前所未有的撥亂反正。

營養學分三種,其中負典有兩種:

第一種負典是,商業利益操控著學者的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國糖業花了5萬美金賄賂哈佛大學的幾位學者,研究出一個資方很滿意的結論,把心血管疾病的鍋全部甩給飽和脂肪,糖是無辜的。諸如此類,糖企長期欺騙消費者,讓民眾認為危害身體的是脂肪,結果民眾一個個吃成漢堡王腰,糖業各企業掙得盆滿缽滿。後來有一位受賄的學者還給美國政府起草1977年的營養學意見稿,操你媽的,那時候的美國學術界已經暗無天日了。現在謊言被拆穿了,也咋地妹咋地,超市貨架上的食品依然清一色地加了糖,你球副球長帶頭一天喝12罐可樂,想一想你球營養學正典要完犢子,管老師痛心疾首。

(圖為美國1987-2013年肥胖率變化趨勢)

第二種負典是,政治利益操控著學者的嘴。舉兩個典型的例子,一個是《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從專業營養學的角度來講,這本書基本上是一塌糊塗的水平。但是從計劃經濟的角度來講,是一本穩定物價、控制供需的聖經,我懷疑發改委深度參與了這一欄目的制定。很好理解,如果你國人民都按管老師的吃法吃,你球全球的食物都供不起這14億人;另外按管老師的吃法吃,你國大約是有10億人是吃不起的。

另一個例子是負典營養學的鼻祖WHO出版的《世界衛生組織健康膳食建議》,各種能量金字塔、多吃不飽和脂肪、脂肪攝入量要少、要吃全穀物,從頭到尾就沒有一個標點符號是正確的。為什麼WHO要這樣說?因為如果你一個能吃得起飽飯的人追求真正更健康的飲食,就沒有給非洲尼格羅人援助的糧食了,你把一根紅薯換成一片牛排,你球就平白無故地少了4根紅薯,因為從糧食到肉是有轉化率的。所以他們有非常強大的動機去建立一套看似健康的標準,通過多種謊言誘導你對肉類產生惡意,比如說破壞酸鹼度、增加癌症風險、誘發腎衰、骨質疏鬆,謊言講了一千遍就成了真理,讓你跑去吃人類本不適合的糧食。

第三種營養學是正典,是管老師宣揚的這一套。你問管老師你就沒有利益相關了嗎?我說我有,我就明確告訴你這一點。管老師的利益是什麼呢,主要就是你點贊,你轉發,你留言說管老師牛逼,球師級別,全球營養學巨擘,最好括弧破音歎號括弧,管老師想一想這個場景,內心就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六、你能吃什麼?怎麼吃身體好?你應該怎麼吃?

(一)人有五味,首當其鮮

人的舌頭上有5000-1000個味蕾,負責酸、甜、苦、鹹、鮮的識別機制。

1、引起酸味的常見化學成分有醋酸、琥珀酸、檸檬酸、蘋果酸、乳酸。當你吃水果時感覺到酸味,你會皺一皺眉頭,但是不會因此把水果放下(除非是檸檬或者百香果);但當你嚐到肉變質的酸味,可能就要罵廚子了。

2、引起甜味的化學成分主要是糖、衍生糖醇、甜味劑(甘草苷、橙皮苷、Aspartame)等,很原始的哺乳動物便對糖產生偏好,乳糖的分泌告訴幼獸,來吃媽媽大咪咪了。得益於哺乳動物數千萬年的基因烙印,人對甜味的感知在五味中是最強的,這也被負典行業利用,糖企大量釋放糖這種合法毒品。到了現在,很多人因為糖上癮,越吃口越重,越吃量越大,吃成了如下這個樣子。

3、苦味是一種毒藥感知器,大部分生物毒性的化學成分都是帶苦味的,比如計劃死亡劉大結巴的黃麴黴素,比如氫氰酸,比如武大郎溫湯裡的砒霜。馬牛羊的味蕾對苦味感知異常發達,因為他們要分辨毒草。很多人說苦瓜是例外,其實並不例外,苦瓜中含奎寧,清火祛邪,意外懷孕後大量服用可免費流產。管老師一直都不明白為什麼有人要喝特別苦的草藥,如果說其中存在有效成分(當然概率比較低),那也一定不是其中的苦味成分,你要治病為什麼不吃有效成分提取物,我覺得是因為你國國醫沒有這個能力,什麼是提取物,什麼是化學,不知道,導致你國肝腎損傷首要因素就是嗑中草藥。

4、鹹味主要來源於鹽。高鹽飲食引發高血壓,這又是一個謊言說了一千遍就成了真理的典型。管老師現在告訴你事情真相,因為高鹽飲食,你有意無意地多吃主食,於是碳水攝入過量,於是你才有高血壓。本身鈉的代謝就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高中生物知識。高鹽飲食引發高血壓,這是搞錯了因果關係,很滑稽。生酮飲食的踐行者們吃鹽吃得更多,他們通過多喝水的方式把鈉離子排出去,反倒是降壓的居多。

5、鮮味一般是氨基酸和核糖核酸帶來的。很遺憾,你對鮮味的感知能力一般,因為鮮味感知的進化只持續了300萬年而已,現在的人只能感受到穀氨酸和天冬氨酸的鮮味。Cheese為什麼美味,因為穀氨酸高;你為什麼愛吃海鮮,因為天冬氨酸高;如果你發現我說的這些你都不愛吃,你得去自我反省。現在很多人拿著含有穀氨酸鈉的味精,往菜裡一擱,自己騙自己,或者像日本人一樣,一碗大米飯撒上點醬油,管老師想一想就覺得這種行為惡臭,當然這還不算什麼。雞肉的穀氨酸含量比較高,於是廣東人熬製出雞湯給產婦喝,欺騙孕婦的舌頭(肉來啦!),結果確實下奶,奶中沒有營養物質,嬰兒的胃又只有雞蛋大小,喝了一肚子水兒飽,沒有營養攝入,等於是月嫂她,拿著雞湯騙一串,孩子長大一米三。

再強調一遍這句話:“你球賦予了人類智慧的食物,是肉”,這也是我為什麼說五味之中,首當其鮮。

6、最後說說辣吧。辣不在五味之列,實際上辣根本不是一種味覺,而是一種痛覺,由辣椒素帶來的,鳥類對辣椒素不敏感。管老師早年間天天黑川菜,當然黑得倒是也在點子上,鮮的食物本身就沒必要放辣椒,當然是用辣椒遮掩變質的味道。結果去年去了趟重慶之後,頓頓吃火鍋,而且管老師在辣鍋裡涮完肉之後直接吃,不用蘸香油,完事兒涮菜,太爽了,四捨五入就是被廣末涼子姐姐的皮鞭抽的快感,十分舒適。後來管老師也開展了進行了自我反思,以後再也不黑辣椒了。

(二)吃什麼,怎麼吃

管老師講了將近一萬字,如果你還沒認識到糖的危害,建議你申請退課。這一部分內容你可以百度得更多,我簡單列一列:

1、正典營養學飲食正面清單:

a)幾乎所有禽肉蛋海產:牛奶不在此清單中,牛奶的所有營養都是可被替代的,並且大部分本文的讀者從3歲開始有乳糖不耐症。

b)含糖量低的蔬菜水果:請自行百度。

2、正典營養學飲食負面清單:

一切你能想到的含糖量高的食物:米、面(餃子除外)、糖以及各種添加糖的食品/飲料(比如推倒柏林牆愛喝的奶茶,以及果汁,人類不適應果汁的果糖濃度)、各種以澱粉為原材料的零食、各種澱粉含量高的“蔬菜”(土豆、藕、山藥)。

特別提一句,WHO建議的“全穀物”,你國一般叫“粗糧”,不值得吃。人類的結腸更樂於發酵蔬菜水果中的植物纖維,而非糧食中的植物纖維,原因在於,你不能忽視人類幾百萬年的進化過程,僅僅一萬年內的糧食植物纖維攝入你依然不適應。毫無疑問,想要腸道蠕動,蔬菜水果是更好的選擇。

3、食用方式建議:

a)烹飪方式:肉以燉、煎為主,菜以蒸、熬為主,儘量不炒,避免油炸。如無必要,限制一切植物油的使用。

b)食用頻率:一天一頓或兩頓,交替體驗飽腹與飢餓的感覺。

(三)管老師的飲食實踐

儘管我們的能量需求和消化道結構與一萬年前無異,但人類接收食材的窗口期很短,基本在三歲左右就關閉了。如果沒有管老師給你糾偏,你三歲之前吃什麼,基本上一輩子就吃什麼了,這就是飲食文化的模因。正因如此,飲食結構的調整不能走極端,需要讓你的消化道有適應的過程,慢慢地恢復原始的能力,喚起作為智人的本能。另外,理念第二,意志第一。什麼時候開始?今天就踐行,現在,馬上,立即。

管老師實踐正典營養學幾年,緩慢地走向溫和生酮的道路。但是意志品質不堅定,經常放飛自我。在此給大家分享一下去年夏天的實踐:

(全文完)

8
最新評論
  • BSA-TRITC(10mg/ml) TRITC-BSA 牛血清白蛋白改性標記羅丹明
  • 用23年讓艦隊翻番,美國擴充海軍出高招,讓上百無人艇撐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