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書法風尚,比如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這些都是我們總結出來的規律。那麼,當代書法尚什麼?當代書法風格多種多樣,但均逃不過對視覺衝擊力的崇尚。
作品的尺寸極大,與作者身高作對比,大約可推算出作品高度應為八尺整紙。字也寫得極大,用筆迅疾、線條搖曳,炫人耳目。
從書寫的嫻熟程度上看,作者功夫還是比較紮實的。但面對這樣的作品,仍有很多地方值得探討:
這件作品的作者是山東臨沂的青年書家萬騏暢,一個曾在全國第四屆草書展、全國第四屆隸書展等都入過展的“老手”。
有這麼多在全國展入展的經歷,其創作經驗一定是十分豐富的,所以他對國展作品的套路也很清楚,知道什麼樣的作品容易被評委接受。
在萬騏暢的作品中,我們能夠看到很多拉長的線條,以及豐富法墨色變化,這些都是為作品的張力營造所作的“技術手段”。萬騏暢草書的技術當然是不錯的,可除此之外內?
一味地炫技,內涵卻蕩然無存。面對一件這樣的作品,我們關注不到文辭內容,關注不到作者的心緒,說白了,這就是一件書法工藝品。
從書寫的狀態看,萬騏暢的草書寫得一拓直下,貌似很過癮、很順暢,但又讓人覺得誇飾無度,很空洞,很鬆懈。上下字之間,全用映帶連接,再加上突兀的、無束縛的長線條比較多,愈加顯得節奏太快,以至於有失控之感。
在用墨上,濃淡乾溼交替呈現,再加上有些地方使用了漲墨,表面上看變化是很豐富的,但又給人以刻意、造作之感。說白了,這件作品是製造出來的,而不像是寫出來的。
草書作為五種書體之一,本身就有多種風格,比如章草的高古質樸、大草的纏綿恣肆、小草的典雅秀麗。這其中,又可以分出許許多多不同風格。
萬騏暢的草書,更多的是取法明清時期的高堂大軸一類的寫法,比如用筆的搖擺不拘,有王鐸、徐渭等人草書的性情;轉折處的圭角突兀,又有倪元璐行草書的筆意。
通過作品能夠明顯地感受到,萬騏暢學古人,學的是表象,而不是內在的精神。所以他的作品中,王鐸草書的那種“正大氣象”,成了他筆下的“虛張聲勢”;倪元璐筆下的那種“凌厲奇古”,成了他筆下的“外強中乾”。
看過不少萬騏暢的書法作品,他在國展上的入展作品並不能代表他最高的水平。可恰恰是這樣的作品,被評委選中成為掛在國展展廳的“榜樣之作”。所以,現在的國展作品,未必就代表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