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技術>

自佩洛西拋出“竄訪臺灣”的議題後,整個東亞就如同坐在了火藥桶上。

中國方面的表態一次比一次強硬,雖然還沒有說出“勿謂言之不預也”這樣的狠話,但是“拭目以待”四個字的分量一點兒也不輕。 而且從目前的反制手段看,這套“組合拳”足以證明中國維護祖國統一的決心和能力。

(解放軍將在8月4日至7日展開大規模軍事演習)

面對中國方面的各種強硬表態,美國軍方也曾是針鋒相對。先是對外宣稱,將制定計劃,“出動軍事力量為佩洛西‘竄訪臺灣’保駕護航,其中就包括軍機護航、航母抵近支援等手段”。

不過,美國軍方的表態雖然強硬,但是他們的“身體”卻很誠實。目前美國海軍三艘還在海上巡弋的航母,“林肯”號還在夏威夷參加演習,“杜魯門”號還在遙遠的西班牙。唯一在西太地區活動的航母“里根”號,則早已通過聖貝納迪諾海峽,遠遁到了第一島鏈之外。就在美國的航母,還在散步在各地“閒庭信步”之時,美國的F-35系列戰機和艦載固定翼戰機,正因為彈射座椅的問題,需要緊急進行檢測。如果此時佩洛西“竄訪臺灣”,真不知道美軍,從哪裡調集航母“抵近支援”,從何處派遣戰機進行護航。

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其實原因有一個,隨著美國戰略戰術的改變,臺灣正在從曾經的“不沉的航母”,變成一顆利用價值有限的“棄子”。

(資料圖:美國三航母編隊)

早在2018年,美國頒佈的新的《國防戰略》,就將其戰略重點調整為“大國競爭”。但是戰略調整簡單,但是具體到戰術執行層面時,美國發現自己與中俄之間,曾經在常規武器方面擁有的巨大優勢已經徹底喪失。一方面,是因為美國在長期的反恐作戰中,吞噬了大量的經費,忽視了武器裝備的老化問題;另一方面,就是中俄兩國根據“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略,發展了大量新型的和現代化的常規武器。此消彼長,美國曾經傲視天下的海空力量,瞬間就失去了以往的優勢。

為了重新奪回優勢,也為了在破解“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略,美國發明瞭新型的“分佈式作戰”。

(美國陸軍訓練和條令司令部(TRADOC)這張多域作戰的圖描繪了一個複雜而擁擠的威脅環境,包括大量的防空反導威脅)

什麼是“分佈式作戰”,至少美國人給出的概念看似非常的高大上,“以隱蔽、分散、靈活的作戰方式應對‘反介入/區域拒止’威脅”。為此需要將高價值目標進行分散部署,“使對手無法選擇性地將傳感器和火力聚焦於少數大型艦艇,迫使對手分散其探測和火力資源”,避免被對手一網打盡。

同時為了彌補作戰力量分散,導致的“殺傷力”不足的問題,美國人希望利用大量小型平臺,通過自主、協同等技術達到相同或更高的作戰能力”,在網絡體系的支撐下,編織成密集殺傷網,達成“面對點”的非對稱打擊。

(美國海軍分佈式協同作戰框架下的跨域平臺)

但是,拋開這些看似高大上,而且讀起來饒舌的概念,分佈式作戰的核心,就是是躲在中國或俄羅斯的遠程導彈打擊範圍之外,利用“低成本、耐消耗、可回收”的武器對中俄實施反擊。

所以,在“分佈式作戰”模式下,美軍尤其是美國海軍的前沿部署,會在距離大陸1000-1500海里的區域。而距離大陸不過300千米左右臺灣,不僅無法成為鞏固第一島鏈防禦的關鍵所在。反而會讓美軍畫地為牢,將自己置身於被火箭彈(還不是導彈)火力覆蓋的危險境地。但是,如果輕易放棄臺灣,美國的島鏈防禦,尤其是第一島鏈防禦,必然會徹底坍塌。這不僅對於美軍而言是極大的災難,對於美國重返亞太戰略更會造成致命傷害。

(美國海軍“分佈式殺傷”概念示意圖)

所以,如今的臺灣在美軍眼中,早已不是“不沉的航母”,而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8
最新評論
  • BSA-TRITC(10mg/ml) TRITC-BSA 牛血清白蛋白改性標記羅丹明
  • 其他茶花讓讓道,讓“茶花女王”登場,花瓣大得像個盆,真是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