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預製菜站上“風口”,不僅各大菜系齊全,而且對烹飪技巧要求不高,甚至只需加熱或開袋即食,因此深受消費者追捧。
然而對預製菜產生青睞的不止普通消費者,時至如今,部分餐飲企業使用預製菜加工製作堂食、外賣甚至已然成為“潛規則”,但消費者對此卻不知情。
商家不告知,消費者難分辨
而另一餐廳在明確表示菜品均為現制後,當有消費者指出某菜品口味不佳,餐廳負責人卻又稱該菜品實為預製菜,口味不佳因沒有掌握好化凍時間。
另外,還有部分餐廳並不正面回答預製菜問題,但同時卻在銷售預製菜禮盒。
而對於消費者來講,由於對菜品實際製作過程不清楚,在菜品上桌後從感官方面也難以分辨,因此並未意識到本應當“現點現做”的菜品實際是預製菜。
另一方面,預製菜發展迅速,製作技術不斷升級,但部分消費者對於預製菜概念並不瞭解,仍停留在“速凍包子”等並不準確的固有印象上,通過搜索發現,消費者認為不可能“預製”的“佛跳牆”“毛血旺”等具有一定烹飪難度或製作步驟複雜、烹飪時間長的菜品已然有成熟的預製菜產品上市。
中消協:損害消費者知情權、選擇權
8月2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了2022年上半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2022年上半年,全國消協組織共受理消費者投訴551780件,其中,食品類投訴44258件,佔比8.02%。
中國消費者協會分析稱,食品安全重中之重。“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近年來,相關行政部門在守護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仍有一些新問題需要引起重視。
其中就明確指出,預製菜菜品標識不詳細,外賣、堂食中使用預製菜未告知,消費者知情權、選擇權受到損害。
中國消費者協會建議相關政府部門加強對社區團購、預製菜等新業態研究,強化從業人員資質、進貨渠道管理、標籤標註等規定,防範食品安全風險;儘快完善臨期食品、進口食品的管理制度,加大對食品違法行為的懲戒力度。
分析來看,外賣商家、餐飲企業選擇使用預製菜主要是基於利益角度考慮。首先,標準化大批量生產的預製菜性價比較高,甚至動輒幾十元的菜品,預製菜成本僅幾元,對於餐飲企業來講能夠顯著節約成本;其次,預製菜省去了處理食材等繁瑣步驟,也縮短了烹飪所需時間,出餐效率大幅提升;另外,堂食、外賣考量的本是廚師手藝,尤其對於知名餐企,消費者對於口味有較高要求,通常需要大廚、名廚精心烹飪。但對於預製菜來講,對於廚師烹飪技巧的要求大幅降低,而且由於標準化生產的特點,預製菜能夠保證口味穩定。
此外,從現行法律法規來看,餐飲企業使用預製菜製作菜品的行為並不違規。
不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
換言之,烹製菜品是否使用預製菜至少應當明確告知消費者,應當尊重消費者的知情權,而對消費者而言,也有權選擇是否接受使用預製菜製作的菜品,從價格角度考慮,使用預製菜製作的菜品成本較低,與手工烹飪的菜品定價相同顯然也不合理。尤其重要的是,餐企或外賣商家不應當在預製菜問題上欺騙消費者。
數據顯示,今年全國預製菜市場規模預計達到4100億元,未來5年內有可能達到萬億元規模,今年6月,中國烹飪協會發布《預製菜》《輕食營養配餐設計指南》《工業化標準化中式高湯》《工業化標準化中式濃湯》4項團體標準,預製菜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的確在從無序走向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