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技術>

今天是我國傳統“七夕”佳節,相傳在農曆七月七日晚上,七夕牛郎織女將在天河相會,而再過幾天就到立秋節氣。“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立秋後人們開始唸叨“秋天快快來”,盼著早點涼爽起來。然而,此時暑氣短時間內還難以消除,畢竟“秋老虎”的餘威還在,但熱冷轉變將從立秋開始,天氣逐漸轉涼只是時間問題。

常言道:春種、夏長、秋收、冬藏。

對農村人來說,“秋”最重要的意義就是“收穫”,它關係著農民們辛苦大半年能否有個好回報。而立秋作為秋季裡的第一個節氣,是農民盼望秋糧豐收的起點,人們對立秋這個節氣倍加重視。正因如此,我國各地流傳著許多有關立秋的農諺,特別是在技術相對落後的過去,這些“知識結晶”對於預測氣象變化走勢、預估糧食豐歉、安排農事生產等,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農村老輩人對立秋的關注,重點集中在立秋時辰、立秋晴雨等,他們認為立秋時間的早與晚,白天立秋還是夜晚立秋,立秋當日是晴天還是雨天等,事關接下來降水多少、糧食豐歉、年景好不好。

一、立秋與氣溫

我國南北各地流傳“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早晨秋著衣秋,夜裡秋脫衣秋”、“早上立了秋,晚上涼颼颼”等農諺俗語,就是說如果某一天的早上立秋,說明接下來大概率將較快轉涼;如果是某一天的傍晚或夜間立秋,預兆秋後多半是酷熱高溫的天氣。

二、立秋與雨水

民間有“秋前北風秋後雨,秋後北風乾河底”的說法,如果立秋前颳起北風,立秋後必會下雨,如果立秋後刮北風,則冬天可能會發生嚴重乾旱災害。

立秋期間是農作物生長髮育的重要時期,古人稱立秋到秋分這段時間為“長夏”,春夏耕種的農作物將迎來收穫時節,大秋作物進入重要的生長髮育階段,此時的雨水對莊稼生長髮育非常重要。

從全國範圍來看,民間傾向於立秋日宜雨。

《河間府志》記載“立秋日晴,主萬物少得成熟”,《羅定縣誌》記載“立秋日有雨,主年豐,夜雨尤宜”。浙江、江西、廣東、廣西等南方地區流傳“立秋無雨最堪愁,萬物從來只半收”。貴州等地有“倒秋”和“不倒秋”的說法,認為立秋日有雨為“倒秋”,即糧食豐年之兆,如果立秋日不下雨,將會出現“二十四個秋老虎,即秋季多高溫暴曬。

正如“立秋三場雨,秕稻變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黃金”、“立了秋,哪裡有雨哪裡收”、“立秋雨豐,黍子返青”、“田怕秋幹人怕窮”等說法,這說明立秋期間的降雨將對莊稼收成起到重要作用。

一些地區有“睜眼秋收又收,閉眼秋丟又丟”的說法,就是說立秋宜在白天、忌在夜間,如果白天立秋則預示糧食將會豐收,而夜間立秋糧食或將減產。還有“早立秋,冷露多;晚立秋,吃飽飯”,是說立秋節氣出現在早晨的話,秋季將多冷溼天氣;如果夜裡立秋,秋天涼得不那麼快,較高的溫度有助於保障糧食灌漿乳熟的生長積溫,促進糧食豐收。

但多數人認為,以農曆月份來定義立秋的“早”與“晚”可能要更合理一些,且他們相信立秋越晚越好,因為晚立秋(農曆七月立秋)關係到糧食收成。民間有“六月秋減半收,七月秋般般收”、“六月秋丟的丟,七月秋全部收”、“六月秋早收晚丟,七月秋早吃都收”等說法,就是說如果農曆七月立秋,早稻、春玉米、春小麥等莊稼作物有足夠長的籽粒灌漿乳熟的時間窗口,生長積溫就更有保障,糧食的籽粒會更加飽滿,從而實現穩產高產;而六月則反之,農作物可能歉收,尤其播種過晚的莊稼將歉收。

四、立秋與年景

按照現代農學理論來理解,在立秋前後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氣溫仍然較高,農作物生長旺盛。

這時候的早稻灌漿乳熟、中稻開花結實、大豆結莢、棉花結鈴、玉米抽雄吐絲、紅薯塊根膨大,大部分農作物對水分、溫度、日照等要求都很“苛刻”,既不能長時間乾旱缺水,也不能持續陰雨天氣,最好是以晴天為主,夾帶短時雨水天氣,這樣有助於促進糧食高產豐收。

如果立秋期間,出現秋旱長期缺水,或者持續陰雨天氣,那麼莊稼授粉、灌漿、乳熟就會受到影響,從而不利於農作物穩產增產。

寫在最後,

2022年立秋具體時間為:陽曆8月7日20點28分57秒,農曆七月初十。根據民間關於立秋與氣溫、立秋與收成的說法,2022年的立秋是晚上立秋,也是農曆七月立秋。

按照老輩人的說法,這意味著晚上立秋“熱死牛”、“脫秋衣”,即秋天的暑熱可能在短時間內難以消除,人們還得體驗較長時間的高溫天氣。同時,也將預兆今年的早稻、春玉米、春小麥等農作物,將繼續迎來大豐收,又是一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好年景。

11
最新評論
  • BSA-TRITC(10mg/ml) TRITC-BSA 牛血清白蛋白改性標記羅丹明
  • 它是春蘭紅素之王,下山多年熱度不減,依然是市場熱門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