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技術>

心醫史話

Chapter 3 命懸一線:百年心電圖

醫學史上,有兩項檢查技術已經在臨床中應用百年而久盛不衰。一項是X光檢查,其開創者是大名鼎鼎的倫琴,於1900年獲得首屆諾貝爾物理學獎;另一項則是心臟電工的開山之斧——體表心電圖,發明人埃因特霍芬(Einthoven)於1924年榮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A:年輕時的埃因特霍芬;

B:晚年訪問安娜堡時的埃因特霍芬

1前人開路何茫然

早在1786年,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的Luigi Galvani博士就指出,可以從骨骼肌記錄電流。1842年,人們首次證明了心肌也存在著電活動。

1887年,英國皇家學會舉行了一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科學演示:生理學家沃勒在犬和人的心臟上,使用毛細管靜電計記錄心電圖。在觀摩這次演示的人中,就有未來的新星——荷蘭萊頓大學的埃因特霍芬。演示中,沃勒成功記錄了人類第一張成型的心電圖,但該圖中只有部分方向上的心室波,心房波則未能記錄。

儘管有嚴重的

A:沃勒;B:毛細管靜電計結構;C:首例心電圖

2山重水複疑無路

沃勒的創舉震撼了年輕的埃因特霍芬。此後13年,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用毛細管靜電計記錄心電圖的研究。他改進了多項關鍵技術,使記錄到的圖形更加清晰。他的心電圖超越了沃勒,顯示了心電活動的更多細節,包括心房波、心室的除極波和復極波。

但有個始終無法逾越的難關:這種舊式的毛細管靜電計容易受周圍環境的各種干擾。雖然他記錄的心電圖已從原來的包含2個波變成包含4個波,但仍不能解決各種干擾。這使該技術只能被束之高閣而不能用於臨床。

13年裡,埃因特霍芬一直被困於毛細管靜電計的技術路線中,未能取得突破。

3巧奪天工見光明

1900年,他決定放棄毛細管靜電計,開始尋找新出路。最終,他受阿德爾1897年發明的絃線式電流計之啟發,將其改造後用於記錄心電。為增加這種弦式電流計的靈敏度,不僅要增強磁場,還要減輕絃線。為此,他拉制出纖細的鍍銀石英絃線(直徑僅2.1μm,相當於頭髮絲的三十三分之一,用放大鏡才能看到),懸浮在兩側的磁鐵間。體表心電一旦微弱變化,絃線就會隨之擺動。

以當時的技術,人們無法放大電流本身,所以只能用巧奪天工的工藝,記錄弦的擺動,通過光路系統和負片曝光,將弦擺動放大500倍後間接記錄心電圖。這種絃線式心電圖由劍橋大學生產,10年只生產了3臺。

弦式心電圖機的原理

埃因特霍芬的第一臺心電圖機

1901年,Einthoven成功地用絃線式心電圖機記錄了第一份心電圖,並將各波重新命名為P、Q、R、S、T、U波,這些命名一直沿襲至今。

上圖為埃因特霍芬用舊式毛細管靜電計記錄的心電圖,他用A,B,C,D來稱呼各波形;

下圖為他用新的弦式心電圖機記錄的波形,並將其重新命名為P,Q,R,S,T,U波

有了記錄心電圖的手段,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如何將電極放置於病人身上也同樣重要。電極應該位於何處,用專業術語來講叫做“導聯繫統”。導聯繫統的規範和藉此研究各類心臟疾病,同樣是漫漫征途。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資助及合作聲明

項目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科普項目資助

(編號:20DZ2311200)

圖文合作:上海塔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7
最新評論
  • BSA-TRITC(10mg/ml) TRITC-BSA 牛血清白蛋白改性標記羅丹明
  • Kusama價格分析:如果您看漲KSM,請等待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