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技術>

學習書法,臨帖是個大事兒。關於臨帖,正統書法界的兩大重要人物卻有著截然不同的說法。這兩個人,一個是最新一屆的蘭亭獎金獎得主陳寒柏,另一位是中書協也是新晉中書協理事方放。

崔寒柏在獲得蘭亭獎後曝光率猛增,他主張臨帖不用臨得惟妙惟肖。他認為臨帖時寫得跟原帖一樣沒有用,對他的書寫沒有意義。

在一段專門講“古人怎麼臨帖”的視頻中,他直言:“從古到今,還別說著名的書法家,就算流傳下來的一般的書法家。(無論)什麼樣的書法家,你只要拿去,你也找不到一個臨摹的惟妙惟肖的。”

可是作為中書協理事的方放卻不這麼認為,方放認為臨帖時,臨摹得要像,“像”是臨帖好壞的一個標準。臨誰的就要像誰的,不能臨得四不像。踏踏實實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唯一方法,也必由之路。

崔寒柏和方放都是當今書壇的重要人物,都是從傳統書法走出來的,都認可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唯一併且重要的方法。可是,兩個人在臨帖時要不要臨得像這個問題上的發言,卻怎麼各執一詞,大相徑庭,相互矛盾了呢?

書友的網評卻出乎意料,幾乎眾口一詞地說:他們倆說得都對!

這個說法似乎也很有道理,在大多數書友的認知中都認可學書要臨帖,臨帖的初期要力求臨得像。原因是這樣才可以學到原帖中作者所用的筆法,並加一驗證。書寫方法越相同,寫出來的字越相近。

外形像不像全在書寫技法,跟人的素養關係不大。不要說沒有一個人可以寫得跟別人一樣,這種說服肯定不對。就拿田楷來說,大家不都是說他們千人一面嗎?田楷就是太注重技的一面了,又偶爾勾描,所以才會人人都能寫得到位。

技術是初學者主要學習的對象,選帖也儘量選筆法顯現的帖子,有利於領略用筆時手、筆和鋒的動態,這就是筆法的大部分內容。

我們當今的書友絕大部分是明智的,深知臨帖的方法,也熟悉古人的書論。還有更出人意料的網友的反應,他們搬出孫過庭的書論來證明崔寒柏臨帖言論的不妥。

孫過庭《書譜》中說:“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用現代漢語解釋就是,“讀帖時觀察越細心越好,摹寫時寫得越相似越好!”孫過庭的這一言論是僅針對初學者嗎?那就要結合前後文來解讀。

他接著說:“況擬不能似,察不能精;分佈猶疏,形骸未檢。躍泉之態,未睹其妍;窺井之談,已聞其醜。縱慾搪突羲、獻,誣罔鍾、張,安能掩當年之目,杜將來之口!慕習之輩,猶宜慎諸。”

他的意思就是,如果觀察不夠細緻,學得不夠像。又不在乎分佈,也不在乎結構。(這樣學書法就像)跳動的泉水,照不出美妍;坐井觀天的論調,說出的都是謬論。(這樣的人)怎麼能掩蓋今人的眼目,杜絕後世的評價呢?仰慕而學習的人,尤其要慎重!

看看孫過庭說的這些,並沒有說是初學者要儘量臨得像。所有臨帖臨不像的就是搪突了羲獻,誣罔了鍾張。臨帖,不是創作,不需要個性,必須要臨得像。臨得越像,證明掌握的技術越貼近原作者。

古人臨摹以至於以假亂真的例子大有人在,北宋的米芾就是被稱作“造假能手”。被冠以王獻之之名的《中秋帖》,據考證是米芾所臨。他臨的《十七帖》也是力求精準,沒有一筆荒疏。跟原帖相比,幾乎能亂真。

也有人說,崔寒柏所說是掌握了筆法後上升階段的臨摹,這是用筆已經爐火純青,就要向名帖的更深處探索。這時可以不用寫得像,畢竟筆法已經不用再學了,只學其意就好。這種說法也是不對的,意臨只是不看著帖子憑藉記憶來臨,也有人叫它“背臨”。

至於崔寒柏所說,應當屬於“創臨”,在臨帖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想法已經是一種創作了,也就不能用臨帖的規律來約束。

3
最新評論
  • BSA-TRITC(10mg/ml) TRITC-BSA 牛血清白蛋白改性標記羅丹明
  • 藥明康德創始人李革:一心創造醫藥界華為,讓天下沒有難做的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