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時間8月18日凌晨,美聯儲會議紀要出爐!會議紀要顯示,7月貨幣政策會議上,美聯儲決策者重申要繼續加息,認為要遏制高通脹,就得將貨幣政策變為讓經濟放緩的限制性水平,並且保持這一水平,直到通脹明顯加快回落。
會上,美聯儲決策者首次承認有過度加息的風險,認為未來可能某個時間點放緩加息,但沒有明確何時放緩、何時結束。
與會者再次確認了讓通脹率回到美聯儲目標水平2%的強烈承諾,一致認為,讓通脹達到這一目標對保持勞動力市場強勁是必要的。與會者一致認為,加息的步伐和未來收緊貨幣的程度將取決於未來信息暗示的經濟前景及其風險。與會者判定,隨著貨幣政策的立場進一步收緊,可能將適合在某個時候放慢加息的步伐,同時評估政策的累積調整對經濟活動和通脹的影響。
美國7月“恐怖數據”環比持平
具體數據顯示,美國7月份零售銷售額與6月持平,創近兩個月新低,不僅低於此前市場預期的增長0.1%,和6月份的增加1%相比也明顯下降。同比來看,7月份零售銷售額上升10.3%。
有“恐怖數據”之稱的美國零售銷售額,是衡量消費支出的重要指標。消費支出佔據美國經濟近三分之二,因此投資者經常從零售銷售數據分析美國近期經濟狀態。
上週公佈的美國7月CPI和7月PPI都令市場意外放緩增長
顯示處於四十年高位的通脹水平略有回落,但即使是一些鴿派的美聯儲官員此後也表達了通脹還很高、要繼續加息的態度,鴿派的舊金山聯儲主席還說不排除9月再加息75個基點,給市場的美聯儲轉向期望一再潑冷水。若8月CPI再度放緩,聯儲可能加息50個基點,但如果9月的下次會議前數據顯示勞動力市場過熱、或通脹轉而走高,仍可能加75個基點。
圖1:道瓊斯指數、歐洲50指數“踩點”加息下跌
美國市場並不是獨立的市場。自從美國3月份開始加息以來,全球股市都有所回落,尤其是第一次加息落地,對市場衝擊特別大,各大股市從最高點下跌幅度均超過20%,陷入技術性衰退區間(圖2)。美聯儲加息,迫使全球主要經濟體,主動或被動跟隨加息,否則資本將大幅流出,給本就嚴峻的經濟形勢雪上加霜,儘管如此,美元指數還是獨領風騷,一騎絕塵(圖2)。歐元兌美元一度突破1:1。美國的經濟繁榮,也得建立在世界範圍內尤其是各大發達經濟體盟友共同向好的基礎上。眼下歐美遭遇更高水平的通脹,甚至是能源危機,美國為了獨善其身,不顧盟友利益,若激進加息,吸引美元迴流來保障美國經濟的繁榮,其他盟友的經濟陷入衰退,甚至哀鴻遍野,最後也會反噬美國的經濟,而美國“明哲保身”的自私做法實際上損害的是美國的長期利益。
圖2:美聯儲啟動加息後,美元指數突破100
隨著加息預期不斷增強,商品市場也是大幅回落。國際黃金也在衝刺2000美元之後,曇花一現,現在已跌到1800美元下方震盪(圖3)。文華商品指數也在6月份加速下跌(圖4)。
圖3:加息使得抗通脹的黃金也遭了殃
圖4:加息點燃供需矛盾,文華商品指數跌至去年低位
美國通脹數據高漲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原油等能源價格的大幅上漲,但7月份CPI回落也是因為能源價格回落,很大程度上並不是因為加息,加息對於促使能源價格下跌,並無確定的直接關係,畢竟,包含油價在內的物價上漲,一方面原因是因為之前“放水”造成的市場中流通的貨幣較多,另一方面,更是因為疫情壓縮之後的產能恢復不及時,例如,美國石油鑽井總數,至今還未恢復至疫情爆發前近700座的水平(至8月12日為601座)。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一定程度上有助於終端商品價格的回落,但下跌幅度過大,也會壓縮產業利潤,挫傷各部門生產積極性。
可見,貨幣緊縮政策也是一把雙刃劍。加息一方面通過提高資金成本給過熱的經濟降溫;另一方面加息無異於增加資金成本,使得市場對於新增產能的投資更加謹慎,尤其是經歷了疫情這種黑天鵝事件的劇烈衝擊之後,資本對於投資回報的風險溢價已經水漲船高。
綜上:儘管目前通脹水平已經怨聲載道,而美聯儲“誓言”要控制的2%長期通脹水平,怎麼看都是遙遙無期(能在2023年內實現就“心滿意足”了),之所以在加息起步階段就顯得畏手畏腳,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加息不是萬能的,而不加息是萬萬不能的。美聯儲在應對經濟市場情況時是被動調整貨幣政策的,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美聯儲也不得不根據具體經濟指標而“隨機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