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7
回覆列表
  • 1 # 雙龘

    古代中原民族(即後來的漢族)服裝的基本祥式是上衣下裳(裙),衣襟不分男女都是左襟壓右襟,稱為“右衽”當時只用衣結不用鈕扣,右衽便於用右手解結。右衽即衣襟向右開。因為大多數人是右撇子,衣襟向右開會更方便,因此漢文化便通過禮制規定了右衽為文明的穿衣方法。

  • 2 # 可能吧

    1、古人衣服開襟方向有講究嗎

    古人衣服開襟方向是左前襟掩向右腋繫帶,將右襟掩覆於內,稱右衽。

    漢服中左側的衣襟與右側的衣襟交叉於胸前的時候,就自然形成了領口的交叉,所以形象地叫做“交領”;交領的兩直線像交於衣中線左右代表傳統文化的對稱學,顯出獨特的中正氣韻,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如果說漢服表現天人合一的話,交領即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地,地即人道,即方與正。

    漢服的領型最典型的是“交領右衽”,就是衣領直接與衣襟相連,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側的衣襟壓住右側的衣襟,在外觀上表現為“y”字形,形成整體服裝向右傾斜的效果。

    衽,本義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繫帶,將右襟掩覆於內,稱右衽,反之稱左衽。這就是漢服在歷代變革款式上一直保持不變的“交領右衽”傳統,也和和中國歷來的“以右為尊”的思想密不可分,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

    另外一種作為“交領”補充的是“直領”和“盤領”。直領就是領子從胸前直接平行垂直下來,而不在胸前交叉,有的在胸部有繫帶,有的則直接敞開而沒有繫帶。

    這種直領的衣服,一般穿在交領漢服外面,像罩衫、半臂、褙子等日常外衣款式中經常運用。盤領是男裝中比較多見的一個款式,領型為盤子狀的圓形,也是右衽的,在右側肩部有繫帶,在漢唐官服中採用,日常服中也有盤領款式。

    (1)漢服開襟男女擴展資料:

    “右衽”和“左衽”:

    上古時代,上衣多為交領斜襟,中原人崇尚右,習慣上衣襟右掩,稱為右衽;而北方諸族崇尚左,衣襟左掩,是為左衽。除了上衣左衽以外,胡服的下衣和足衣也與中原服飾明顯有別。

    右衽(yòu rèn)是漢服始終保留的特點。因此右衽成為漢族的象徵符號之一。所以孔子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意思是說要是沒有管仲,我們就得淪為蠻夷那樣,穿著左衽的衣服,披散著頭髮。

    另外,左衽也被用來指死者,在陪葬的壁畫和繪畫先人的畫像中,使用左衽,以示陰陽有別。

    服飾左衽是周邊落後民族相對於漢族在服飾、文化和生產生活上存在顯著差異的外在表現;在華夏文化中,人們認為生者衣襟左衽是對華夏傳統文化與精神的背離,或用“左衽”表示落後、野蠻的異族;

    在儒家“尊王攘夷”思想基礎上,“左衽”更被視為家園遭入侵、占領,甚至國家被異族滅亡、華夏文明淪落的標誌。

  • 3 # 小冷漠8773

    人類大多數都是右撇子,所以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的文化裡面,都不免會出現重右輕左的現象。單從衣襟的處理方法,便可以看得出歷來都是左撇子吃虧的。
    中國的傳統服裝,兩邊衣襟的穿法,自古以來都是左襟疊蓋在右襟之上,而因為衣襟是朝右開,所以便稱為“右衽”。這種穿衣方式的起源,當然為了方便慣用右手的人伸手入懷中拿放隨身物件。但既成正統之後,“右衽”便成為華夏文化“尊禮成服”的概念裡一個基本象徵“文明”的符號,可以用來識別“左衽”的蠻夷之邦。
    至於現代服裝男子左襟疊右襟、女子右襟疊左襟的“男左女右”式穿法,據說是起源於中古時代的歐洲。西方男裝衣服的鈕扣,像東方一樣,自古至今都開在胸前,所以把衣鈕縫在右襟、把鈕門開在左襟,方便右撇子們扣上自己的衣衫。
    可是古代歐洲的女裝衣服,大多數都是採取衣襟開在後面的反穿形式,所以女子們除非雙臂十分靈活,否則必須借助別人幫她們扣上背後的衣鈕;而為了方便右撇子,鈕縫和鈕門的方向便剛好相反。
    大概到了十八世紀,西方女性才開始普遍流行穿著一些如外套等開在胸前的衣服,但可能因為上流社會的婦女一般都仍會有佣人幫她們穿衣服,所以右襟疊左襟裁剪的方式,由於方便別人替穿者扣鈕,還是被保存了下來,一直到了現在仍然是女性西服的正統。
    也有人說,中國傳統服裝其實也是類似的“男左女右”穿法才對,所謂“右衽”只限於男人。我不是史學家,不敢否認這種說法,也不曉得如果屬實,到底是否近幾個世紀跟西方發生接觸後才受到的感染,還是無獨有偶的現象。
    不過觀乎深受中國唐朝服裝影響的日本和服,便可發現不論男人還是女人,都是左襟疊右襟的“右衽”穿法。唯一會相反地穿成“左衽”的情況,便是──替死人穿壽衣的時候!

  • 蘿蔔絲粉條餡餅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