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詩故我在
-
2 # freewalkingluo
大約二十歲,王昌齡離開家鄉,開始一段學道的經歷。開元年間,正是盛唐氣象的鼎盛時期,王昌齡在詩中對盛世景象竭盡全力、忠貞不已地加以歌頌。
對盛世的信仰,正是王昌齡一生最堅實的信心、力量、希望和理想的源泉,以至日後長期身處讒枉和淪棄之境,也難以改變。
火熱的年代,像王昌齡這樣有抱負的時代青年,只是把學道當成了一種好奇而已。
不久他便到長安謀求發展,沒見什麼成效,于是他西出長安,投筆從戎,從此踏上西出長安,踏上出塞之路
-
3 # 龍匪56
.王昭君出塞
漢朝時有一個單于,名叫呼韓邪,稱藩歸附漢朝,來長安朝覲漢元帝,並提出和親的要求。元帝同意了,決定挑選一個宮女當公主嫁給呼韓邪單于。
而宮女都不願意嫁到匈奴去。只有一個宮女主動請求出塞,就是王昭君。出發前,王昭君向漢元帝告別,漢元帝看到她十分美麗,後悔自己沒發現這樣的美人。
他拿出昭君的畫像來看,發現畫像上的昭君相貌平平。原來宮女進宮時,要先由畫工畫像,將之送給皇帝看,再來決定是否入選。當時的畫工毛延壽給只給那些出錢的宮女畫出美麗的畫像,而王昭君不願賄賂他,就沒如實給王昭君畫像。為此,元帝十分憤怒,嚴懲毛延壽。
王昭君離開長安後,冒著塞外刺骨的寒風,來到匈奴地域,作了呼韓邪單于的妻子。慢慢習慣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處得很好,並把中原的文化傳播給他們。昭君死後葬在大青山,匈奴人民為她修了墳墓,並奉為神仙。昭君墓即青冢
-
4 # 晚霞暗地
漢朝有一個女子名叫王嬙,字昭君。她一開始是皇帝的妃子,但因沒有賄賂畫師毛延壽而被故意畫醜,後來為匈奴和大漢交好,想要出宮的昭君便自願和親。
-
5 # 自強不息光束FZ
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離開了長安。她騎著馬,冒著刺骨的寒風,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韓邪單于的閼氏。
日子一久,她慢慢地也就生活慣了,和匈奴人相處得很好。匈奴人都喜歡她,尊敬她。
-
6 # 大方F
王昭君作為漢元帝的義女成為公主,為了和南匈奴和親修好,嫁給了南匈奴呼韓邪單于,從此王昭君把漢文化帶到匈奴,促進匈奴的各方面發展,成為千古佳話!
-
7 # 用戶1116373737517
昭君出塞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故事。王昭君,名嬙(音qiáng),字昭君,原為漢宮宮女。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于被他哥哥郅支單于打敗,向漢朝稱臣歸附,曾三次進長安朝覲,並向漢元帝自請為婿。王昭君聽說後請求出塞。她到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徵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後來呼韓邪單于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
-
8 # 碁小
《出塞》應當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做。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一時期,長安是東方文明的千年古都,世界的中心,唐天子是天可汗,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
-
9 # 居然
在唐朝後期,邊境經常發生戰亂,一些周邊的少數民族經常挑釁,發動戰爭。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唐朝著名的邊塞詩人王昌齡便寫了《出塞》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同時也表明自己捍衛祖國領土,維護國家安全的決心。
《出塞》是王昌齡在去西戎的路上所創作的。作為一名邊塞將領,王昌齡通過這兩首詩,非常形象的表現出了守邊戰士的威猛善戰,更是表達了自己作為一名軍人,對於國家的熱愛和戰爭的感悟以及對於廣大勞動人民的同情之情。
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裡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表現出一種蒼茫、空渺、悲涼的歷史感,並且為下句“萬里長征人未還”塑造出開闊的空間和渺遠的時間,正是在這樣漫長的時間和廣闊的空間裡,一代又一代的征人戍士獻出生命、拋灑熱血在這片明月照著的邊關上。這就具有了一種透視歷史與現實的厚重感。
回覆列表
昭君出塞是一個關於漢匈和親交好的故事。出身寒門的美麗姑娘王昭君被選入漢宮,因為不願賄賂宮畫師,得不到漢皇寵幸,遂決計出塞和親,嫁給匈奴單于呼韓邪,從此她的落雁之容伴著琴聲迴蕩在大漠南北,為後世留下美好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