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3
回覆列表
  • 1 # 杏花落雨

    1、父母不要以愛的名義把孩子搞壞了。 父母愛孩子沒有錯,是父母愛孩子的方式出了錯.

    2、太好的媽媽就是太壞的媽媽,足夠好的媽媽是六十分。

    3、父母要讓孩子感受到家的溫暖,以應對家以外的寒冷。

    4、教育孩子需要自然而然的狀態,成天琢磨孩子等於成天陷害孩子。

    5、孩子有問題首先要評價一下父母的人格健康度。父母不健康的人格,會把糟糕的東西不自覺地投射給孩子。父母親要有足夠的人格強度,才能忍受育兒中挫折和失敗。

    6、只要父母人格健康,孩子經歷什麼都不太重要。父母做什麼人比父母做什麼重要得多

    7、隔代撫養要看長輩人格品質是否健康。

    8、父母老師將孩子分類歸納定義為某種人,將孩子一生高度總結導致的惡果是:讓孩子成為一個有缺陷的人。父母老師對孩子的態度往往有人格塑造作用。

    9、當“心理的歹徒”來臨:壓力、挫折、成長的困惑等,中國的父母讓孩子獨立面對,自己像奴隸主一樣監工。

    10、孩子渴望父母的愛,父母對孩子只談學習,孩子只會感到壓抑和控制。

    11、父母的功能太強大了,孩子的功能會被壓抑到潛意識層面·。

    12、只要給孩子一個獨立的人格成長環境和沃土,幫助孩子成為他(她)自己國土上的國王就行了。

    13、孩子成長要看與媽媽的距離有多遠。好的父母能忍受分離的焦慮。被孩子“拋棄”的越好的父母,越是成功的父母。

    14孩子成長最大的阻礙來自於與父母親的分離。孩子只有走出與父母的共生圈,才能順利的開始他的個體化與獨立自主的過程,也才能更好地成長和社會化。

    15、如果我們過去一直在討好父母,當我們停止討好,試圖做到一致時,往往會發現父母會憤怒地指責我們。于是我們感到內疚,又回到了原來討好的模式中,心裡卻隱藏著憤怒。從治療師的角度看,父母從依賴到指責,其實說明他們的能量在增加,我們應該歡迎這個變化,而不是感到內疚。指責代表他們在乎你。

    16、孩子反叛的時候,並不是代表這些孩子希望做得不好,他們所希望的只是得到注意,所以薩提亞模式也試著在幫助這些孩子得到一個正向的注意。

    17、我肯定我自己的話,可以讓孩子們看到我是如何做到的,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身為父母親的你,要降低你的批判和指責,要接納孩子,你不是一定要孩子這樣或者那樣做,如果你可以接受這些孩子的話,不對他們的行為帶著批判的態度,那你就可以教育他們如何肯定自己。

    18、一個快樂的家庭就是他們永遠都可以相處在一起,他們可以了解,並且接納彼此的差異,他們可以欣賞和感謝他們的相同,他們可以為了未來共同生存,而不是一直活在過去的世界中。

    19、人的任何負面行為都可以理解為出於某種飢渴和傷害。飢渴包括對愛的飢渴、對認可的飢渴和希望被人看到聽到的飢渴……是自我對於完整和表裡一致和聯結的渴望。而受傷反映了成長期的最初階段,因為接受的教育是必須壓抑自己的天性達到順從,所以就會讓真正的自我受傷。

    20、夫妻雙方如果總以指責和爭吵解決問題,孩子就不會有高的自尊,也不會尊重自己和別人,這種創傷可能會導致一個人一生都沒有安全感和渴望愛。

    21、孩子的幼年,陪伴非常重要。但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貫徹終身。在陪伴中,我們給孩子示範,對口腹之慾的克制,對消費主義的抵擋,對精神世界的不間斷的追求,中年堅忍和奮鬥,晚年從容和安住。陪伴的力量,會緩釋孩子的焦慮。心不在焉,急三火四,隨波逐流的父母,是孩子難堪的宿命。

    22、在親子互動中,父母和孩子的感受基本是相似的。批評孩子不懂事時,孩子也在抱怨你的不理解;責怪孩子快把你逼瘋了時,你基本上也快把孩子逼瘋了;改變親子關係,從接納開始,先調整自己的情緒和態度,你會發現:自己對了,孩子就對了!

    23、一個五歲德國小男孩總是喜歡穿裙子。他的爸爸沒有責罵他,而是選擇跟他一起穿上裙子,走上街。他的爸爸說:“我沒有受過多少高等教育。我只想我的孩子懂得:有時候不一定要符合大眾預期。我想讓他知道,爸爸總會在他身邊支持他。”他們的一個偏狹鄰居據說看得目瞪口呆,結果迎頭撞到了路燈杆上。好有勇氣的爸爸!

    24、家庭教育立足身教。父母通過對自身行為的規範,用榜樣和環境的力量來影響和熏陶孩子,而不是父母放縱自己的欲望和情緒,通過粗暴的訓斥,打罵等方式來管教和塑造孩子。

    25、“哭什麼哭,不就是隻烏龜嗎?爸爸再給你買一個。”當孩子養的小烏龜死了,你如何安慰?孩子聽後哭的更厲害的,不再只是因為烏龜的死,更因為他的情緒不被接納和理解。告訴孩子:“我和你的感受是一樣的,失去一個好朋友是會很過。”當孩子的情緒被爸爸接納和理解時,就能更好地面對現實和自己的感覺。

  • 蘿蔔絲粉條餡餅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