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動詞。
波 bō
〈名〉
(1) (形聲。從水,皮聲。本義:波浪,水自身湧動而成波動的水麵)
(2) 同本義 [wave]
波,水涌流也。——《說文》
規有摩而水有波。——《韓非子·八說》
起波濤。——《淮南子·人間》。注:“波者,湧起。”
河渭為之波蕩。—— 張衡《西京賦》
揚素波而揮連珠兮。——《文選·王褒·洞簫賦》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蘇軾《赤壁賦》
洪波湧起。——《樂府詩集·曹操·步出夏門行》
(3) 又如:波磔(向右下捺的一筆叫磔,波浪形的叫波磔);波查(苦難;折磨);波平如鏡(水麵平靜如鏡);波臣為虐(指水災);波駭(水波激烈動蕩。引申為受到震撼);波峭(指巖石或屋宇的曲折峻峭。後用以形容人物的威儀俊偉有風致)
(4) 涌流的水;流水 [flowing water]
長橋臥波。——唐· 杜牧《阿房宮賦》
(5) 又如:波路(水路;航路);波流(水流;支流);波神(水神)
(6) 風波。比喻事情的意外變化 [sudden turn of events]。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軒然大波
(7) 目光流轉;流轉的目光 [look]
目流睇而橫波。——傅毅《舞賦》
(8) 又如:眼波(形容流動如水波的眼睛);秋波(比喻美女的眼睛);波俏(俏麗)
詞性變化
◎ 波 bō
〈動〉
(1) 激盪,起水波 [wave;ripple]
洞庭波兮木葉下。——《楚辭·九歌·湘夫人》
(2) 又如:波騰(波浪湧起的樣子。多比喻眾議激烈);波靡(隨波起伏,順風而倒);波蕩
(3) 波及,推而及之。擴散 [spread]。又如:波及無辜(牽連到無罪的人);波累(連累;牽累);波害(擴散其害);波擾(波動煩擾)
(4) 奔;逃跑 [run]
各自波逃,信腳而走。——敦煌本《張義潮變文》
(5) 又如:波波(勞苦奔波的樣子);波波碌碌(奔走忙碌的樣子);波逃(逃跑)
波 國語辭典
波ㄅㄛ bō
名
水因涌流或風力振盪所產生的起伏現象。
如:「水波」、「海波」。
比喻目光。
如:「眼波」、「秋波」。
《文選·宋玉·神女賦》:「望餘帷而延視兮,若流波之將瀾。」
物理學上指由彈性體振動所產生像波浪一樣起落的現象。
如:「音波」、「電波」。
永字八法之一。
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卷一·王右軍題衛夫人筆陣圖後》:「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
也稱為「捺」、「磔」。
量詞。計算接續情勢的單位。
如:「第三波」、「一波又一波的攻勢。」
姓。如漢代有波俊。
動
跑。
如:「奔波」。
明·李翊《俗呼小錄·卷一》:「跑謂之波。」
逃。
《法苑珠林˙卷二六》引南齊˙王琰《冥祥記》:「蘇峻之亂,都邑人士皆東西波遷。」
《樂府詩集·卷二五·企喻歌辭·橫吹曲辭五·四曲之一》:「鷂子經天飛,群雀兩向波。」
助
元曲科白中常用作語助詞,置於句中或句末。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一折》:「心波學士!我願為之,並不推辭,自有言語。」
同「吧 」。
波ㄆㄛ pō
(一)之又音。
是動詞。
波 bō
〈名〉
(1) (形聲。從水,皮聲。本義:波浪,水自身湧動而成波動的水麵)
(2) 同本義 [wave]
波,水涌流也。——《說文》
規有摩而水有波。——《韓非子·八說》
起波濤。——《淮南子·人間》。注:“波者,湧起。”
河渭為之波蕩。—— 張衡《西京賦》
揚素波而揮連珠兮。——《文選·王褒·洞簫賦》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蘇軾《赤壁賦》
洪波湧起。——《樂府詩集·曹操·步出夏門行》
(3) 又如:波磔(向右下捺的一筆叫磔,波浪形的叫波磔);波查(苦難;折磨);波平如鏡(水麵平靜如鏡);波臣為虐(指水災);波駭(水波激烈動蕩。引申為受到震撼);波峭(指巖石或屋宇的曲折峻峭。後用以形容人物的威儀俊偉有風致)
(4) 涌流的水;流水 [flowing water]
長橋臥波。——唐· 杜牧《阿房宮賦》
(5) 又如:波路(水路;航路);波流(水流;支流);波神(水神)
(6) 風波。比喻事情的意外變化 [sudden turn of events]。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軒然大波
(7) 目光流轉;流轉的目光 [look]
目流睇而橫波。——傅毅《舞賦》
(8) 又如:眼波(形容流動如水波的眼睛);秋波(比喻美女的眼睛);波俏(俏麗)
詞性變化
◎ 波 bō
〈動〉
(1) 激盪,起水波 [wave;ripple]
洞庭波兮木葉下。——《楚辭·九歌·湘夫人》
(2) 又如:波騰(波浪湧起的樣子。多比喻眾議激烈);波靡(隨波起伏,順風而倒);波蕩
(3) 波及,推而及之。擴散 [spread]。又如:波及無辜(牽連到無罪的人);波累(連累;牽累);波害(擴散其害);波擾(波動煩擾)
(4) 奔;逃跑 [run]
各自波逃,信腳而走。——敦煌本《張義潮變文》
(5) 又如:波波(勞苦奔波的樣子);波波碌碌(奔走忙碌的樣子);波逃(逃跑)
波 國語辭典
波ㄅㄛ bō
名
水因涌流或風力振盪所產生的起伏現象。
如:「水波」、「海波」。
比喻目光。
如:「眼波」、「秋波」。
《文選·宋玉·神女賦》:「望餘帷而延視兮,若流波之將瀾。」
物理學上指由彈性體振動所產生像波浪一樣起落的現象。
如:「音波」、「電波」。
永字八法之一。
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卷一·王右軍題衛夫人筆陣圖後》:「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
也稱為「捺」、「磔」。
量詞。計算接續情勢的單位。
如:「第三波」、「一波又一波的攻勢。」
姓。如漢代有波俊。
動
跑。
如:「奔波」。
明·李翊《俗呼小錄·卷一》:「跑謂之波。」
逃。
《法苑珠林˙卷二六》引南齊˙王琰《冥祥記》:「蘇峻之亂,都邑人士皆東西波遷。」
《樂府詩集·卷二五·企喻歌辭·橫吹曲辭五·四曲之一》:「鷂子經天飛,群雀兩向波。」
助
元曲科白中常用作語助詞,置於句中或句末。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一折》:「心波學士!我願為之,並不推辭,自有言語。」
同「吧 」。
波ㄆㄛ pō
(一)之又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