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5
回覆列表
  • 1 # 用戶9892542243630

    所謂簡譜,是指一種簡易的記譜法。

    有字母簡譜和數字簡譜兩種。

    一般所稱的科譜,係指數字簡譜。

    數字簡譜以可動唱名法為基礎,用1、2、3、4、5、6、7代表音階中的7個基本音級,讀音為do、re、mi、fa、sol、la、si,休止以O表示。

    每一個數字的時值名相當於五線譜的4分音符。

    數字簡譜的雛形初見於16世紀的歐洲,那時有一個天主教的修道士名為蘇埃蒂;他用1 2 3 4 5 6 7來代表七個音來寫譜教歌,爾後寫了一本小冊子名為《學習素歌和音樂的新方法》,那時西方人極注重發明創造和版權等個人成績,才被即載入史冊。

    17世紀時瑞士人,名盧梭;1742年在法國巴黎向科學院宣讀了一篇論文《音樂新符號建議書》再提這“數字簡譜”,因當時他寫《懺悔錄》一書,反而名聲大增。

    人一出名,書也出名,《音樂新符號建議書》也被人重視了。

    18世紀中葉此後,又有一批法國的音樂家、醫生、數學家等把“數字簡譜”加以整理,完善。

    19世紀,經過P·加蘭、A·帕里斯和E·J·M·謝韋3人的繼續改進和推廣,才在群眾中得到廣泛使用。

    因此這種簡譜在西方被稱為“加—帕—謝氏記譜法”。

    在1882年這種記譜法傳入日本,1904年再由沈心工等傳入中國。

    1904年沈心工編著出版的《學校唱歌集》是中國最早自編的一本簡譜歌集;之後逐步普及到各地的學校,30年代隨著救亡歌詠運動的開展,簡譜得以在群眾中廣泛流傳。

    關於字母簡譜,主要為美英等國所通用。

    其中如H.C.格洛弗首創,J.柯溫完成的可動唱名法。

    它以d、r、m、f、s、l、t,7個字母作為基本音符,其中除第7音讀作ti外,其餘各音與數字簡譜的讀音一樣。

    有關半音的記法:遇升高時一律加e,降低時一律加a,高八度在右上角標1,低八度在右下角標1。

    其時值及節拍則以縱線表示強拍,雙點表示弱拍;橫線表示延長,單點表示數音連結成一拍。

    由於簡譜的記法與中國的工尺譜(流行在中國民間的一種文字譜)相當接近,在中國簡譜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就世界範圍而言,中國是把簡譜吸收的最好、最發揚光大的國家。

    而五線譜,通過教育體製,以西方為中心的音樂教育,已基本流行於各個國家,在院校裡也是必修項目之一,它為世界音樂統一於一譜提供了基礎。

    在中國簡譜的發明者是李叔同。

    在中國簡譜的發明者是李叔同。

    鋼琴譜即五線譜: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記譜法。

    在五根等距離的平行線上,標以不同時值的音符及其他記號來記載音樂的一種方法。

    五線譜的前身可追溯到中世紀的紐姆記譜法及有量記譜法。

    紐姆譜以橫線為標準,用符號表示音的高低,但不顯示音值長短。

    從7世紀起,這種記譜法出現於歐洲天主教堂內,最初只用1根線代表F音高,11世紀經阿雷佐的圭多逐步發展成4根線。

    規定音高為d、f、a、c,並將f線畫成紅色,c線畫成黃色(後成為五線譜中高音及低音譜號的起源)。

    13世紀有人使用第5根線,成為五線譜的前身。

    16世紀又有加線的辦法,使音高的記載更完備。

    有量記譜法為13世紀科隆教士弗蘭科創始。

    這種記譜法用音符、休止符和記號嚴格規定了音的長短,是對紐姆譜的補充和豐富。

    在1450年左右,音符是塗以黑色的,稱為有量黑符,以後改用空心音符,稱為有量白符,這種記譜法在西方使用到17世紀左右。

    五線譜在前兩者的基礎上出現,到17世紀逐步完善,18世紀開始定型而沿用至今。

    如小節線原用於文字譜,17世紀末被五線譜所採用;升降記號通用於18世紀,表情記號取有量記譜法;裝飾音記號源於紐姆譜,17世紀系統化用於五線譜。

    五線譜傳入中國,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是1713年的《律呂正義》續編,書中記述了五線譜及音階、唱名等。

    五線譜在中國逐步流傳和使用,則於19世紀中葉以後隨西方傳教士的傳教及新學的興辦而有所推廣。

  • 蘿蔔絲粉條餡餅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