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用戶681322709265256

      1、月末之前月亮像銀盤那麼大,初一後月亮漸漸變得像彎鉤。   2、朔——每月的初一無月的日子   晦 : 農曆每月的末一天,朔日的前一天:晦朔。   當月亮軌道上繞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月亮的黑暗半球對著地球,這時叫朔,正是農曆每月的初一。   當月亮繞行至地球的後面,被太陽照亮的半球對著地球,這時叫望,一般在農曆每月十五或十六日。   農曆每月初八前後,這時月亮一邊是明的,一邊是暗的——東暗西明,只要面對月亮顯示為左暗右明,看來弦在上邊,故稱之為上弦。   農曆每月二十三日前後,月亮一邊是暗的,一邊是明的——西暗東明,只要面對月亮顯示為右暗左明,看來弦在下邊,故稱之為下弦。   月亮是地球的衛星,它環繞地球旋轉,地球連同月亮環繞太陽運行,月亮相對於太陽來說,繞地球一週約需29天12時44分,這是月亮盈虧圓缺變化的週期,叫做“朔望月”,也就是農曆一個月的平均長度。   月亮本身不發光,我們看到的月光是太Sunny線照射到月亮,再從月亮表面反射到地球表面的反射光。因此,月亮對著太陽的半個球面是光亮的,而揹著太陽的半球面是黑暗的。太陽、地球和月亮在空間的相對位置時刻在改變,從地球上看,月亮就有盈虧的變化。每當月亮在太陽和地球中間,也就是日、月“黃經”相同的時候,月亮以背光的一面向著地球,地球上就看不到月光,這叫做“朔”,這一天是農曆的“初一”。   朔日過後一二天,可以看到月亮表面的一小部分,形似蛾眉,叫哦眉月。以後隨著月亮相對於太陽的位置的東移,鐮刀形月逐漸變大,大概在朔以後七八天,當月亮距離太陽90°時,能見到半輪明月凸向西邊,日落時高懸在中天,這叫做“上弦”。再過七八天,月亮距離太陽180°時,也就是地球在太陽和月亮的中間,被照亮的半球完全對著地球,人們可以見到一輪滿月,這就是“望”。滿月以後,月亮又逐漸接近太陽,月輪也逐漸虧蝕,成為殘月。當月亮與太陽的黃經相差270°時,又可見半輪明月,只是凸向東方,此時叫做“下弦”。以後殘月逐漸變窄,月亮又回到太陽和地球中間,與太陽的黃經相合,又見不到月光而成為“朔”了。   隨著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東移動一大段距離,它的形狀也在不斷地變化著,這就是月亮位相變化,叫做月相。“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裡的圓缺就是指“月相變化”: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   由於月球本身不發光,在太Sunny照射下,向著太陽的半個球面是亮區,另半個球面是暗區。隨著月亮相對於地球和太陽的位置變化,就使它被太陽照亮的一面有時對向地球,有時背向地球;有時對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時小一些,這樣就出現了不同的月相。   每當月球運行到太陽與地球之間,被太陽照亮的半球背對著地球時,人們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球,這一天稱為“新月”,也叫“朔日”,這時是農曆初一。   過了新月,月球順著地球自轉方向運行,亮區逐漸轉向地球,在地球上就可看到露出一絲纖細銀鉤似的月球,出現在西方天空,弓背朝向夕陽,這一月相叫“蛾眉月”,這時是農曆初三、四。   隨後,月球在天空裡逐日遠離太陽,到了農曆初七、八,半個亮區對著地球,人們可以看到半個月亮(凸面向西),這一月相叫“上弦月”。   當月球運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即農曆十五、十六、十七,月球的亮區全部對著地球,我們能看到一輪圓月,這一月相稱為“滿月”,也叫“望”。   滿月過後,亮區西側開始虧缺,到農曆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個月亮(凸面向東),這一月相叫做“下弦月”。在這一期間月球日漸向太陽靠攏,半夜時分才能從東方升起。   又過四五天,月球又變成一個蛾眉形月芽,弓背朝向旭日,這一月相叫“殘月”。   當月球再次運行到日地之間,月亮又回到“朔”。   月相就是這樣周而復始地變化著。如果用月相變化的週期(即一次月相變化的全部過程)來計算,從新月到下一個新月,或從滿月到下一個滿月,就是一個“朔望月”,時間間隔約29.53天,   中國農曆的一個月長度,就是根據“朔望月”確定的。   下弦月   農曆每月二十二、二十三日只能看到月亮東邊的半圓,這種月相叫“下弦”,這時的月亮人們稱為“下弦月”。   就是太陽,地球,月亮處於一定的位置,你只要記得:“上上西西,下下東東” 上弦月:上弦月上半夜出來,,在西面出來,月面朝西。 下弦月:與上弦月相反~~   

  • 蘿蔔絲粉條餡餅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