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總體審美角度看,《蘭亭序》可以十六字概括之,
即風神蕭灑,意態悠閒,不偏不激,中正平和。
進一步看,前八個字體現了道家美學觀,
後八個字體現了儒家美學觀。
《蘭亭序》之美,可以這樣評價:
興逸神飛,心手兩忘,行雲流水,純乎自然。
骨力寓於姿媚之內,匠心泯於天然之中。
輕快流暢,揮灑自若,首尾呼應,神完氣足。
輕重徐疾,抑揚頓挫,方圓使轉,疏密揖讓,
大小長短,欹正聚散,莫不筆隨意行,曲盡其美.
《蘭亭序》為王羲之修禊雅會吟詩結集所作的序言手稿。此稿,唐以前書學著錄中從未被提及,直至唐太宗時,始行於世。太宗酷愛王書,聞僧辯才藏此稿,便不擇手段而獲得, 甚寶之。命善書大臣摩之臨之,並分贈諸王室。死前囑將真跡殉藏,遂使原跡永離世間。摩臨本中以馮承素廓填本為善,較完整的保存了原貌。
一.美學意義
從總體審美角度看,《蘭亭序》可以十六字概括之,即風神蕭灑,意態悠閒,不偏不激,中正平和。 進一步看,前八個字體現了道家美學觀,後八個字體現了儒家美學觀。道法自然,儒講中和,儒道融合,不僅是那個時代的精神,也是王氏自身思想的實質。作為士大夫,必然深受儒家熏陶,作為對時代最敏感的文人,在儒教衰微,玄學盛行的時代,他能不受到影響?從其少時坦腹東床,不拘禮法的行為和表字逸少及晚年喜從道士並服食丹藥等等來看,道家之影響是很大的。方孝孺評《蘭亭》為“得其自然,而兼眾美”。孫過庭說:“蘭亭興集,思逸神超”。不正是捕捉到道家美學觀在《蘭亭》中的呈現嗎? 尤以黃庭堅的評語:“右軍筆法如孟子言性,莊周談自然”。由此也可見王字的美學淵源。
《蘭亭序》之美,可以這樣評價:興逸神飛,心手兩忘,行雲流水,純乎自然。骨力寓於姿媚之內,匠心泯於天然之中。輕快流暢,揮灑自若,首尾呼應,神完氣足。輕重徐疾,抑揚頓挫,方圓使轉,疏密揖讓,大小長短,欹正聚散,莫不筆隨意行,曲盡其美。
正因為《蘭亭序》具有這些審美內含,無怪文徵明詩云:“早年聲譽已傳播,山陰禊帖妙入神。紛紛妙墨遺人世,感懷一帖誰能似。”王容甫更直截了當的說:“右軍書以《修禊序》為第一。”
二.藝術特色
〈一〉點畫藝術
筆道精緻 一絲不苟
起止運行,提按轉換,筆筆到位。雖如游絲,絕不拖泥帶水,而是一絲不苟,力到鋒杪。開篇“永和九年”四字,實是點畫純淨,圓潤雄強,骨力內含,勢若屈鐵,真可謂剛健雜流麗。“歲”字,筆筆呼應承接,雖無牽絲,而行筆軌跡十分明晰。所謂形斷意連是也。“賢”字之“又”的斜長點尾部,回鋒帶出的轉折處,提按轉折,也交代得十分清楚。“茂”字豎撇的回鉤牽絲,是那麼圓融堅實而精緻。細察全帖,所有點畫,莫不如此。《蘭亭序》之所以千古立於不敗之地,這是一個重要因素。
點畫是書法的基石,尤以行草運筆較快,易於浮滑。故提出此條,勿等閒視之,必須認真注意臨習。
藏露正側 諸法俱備
點畫形態決定筆法。筆法一般分為正側藏露。正則圓實,側則多姿,露則軌跡清楚,秀俊靈動,藏則呼應內藏,含蓄渾穆。故方筆[小方筆]用露側,圓筆用正藏。《蘭亭序》可謂諸法俱備,且往往融合於一字一畫之中。就藏露看,“懷”左豎起收皆藏,餘則多露筆。“蘭”字左豎和“一”字均起露收藏。就正側言, “峻”字除一小部分正鋒外,餘皆為側鋒。就方圓看,“間”和“因”字外兩豎為方筆,中皆為圓筆。“流”字左下兩點連寫成方,餘皆為圓。不僅如此,因行書貴在活潑流暢,但亦須沉著穩重,故《蘭亭序》用筆大多是既露且藏,亦圓亦方,全藏全露全方全圓者甚少。無論點,橫,撇等等,往往如此,俯拾皆是。如“九”字橫撇起筆,“歲”字所有點畫均是這樣。這種筆法是在露鋒承上之後立即隨勢重按圓轉而成。這種使藏露融於起筆之中,可以說是《蘭亭序》一大特色,從而收到方中見圓,露中有藏所形成的特殊藝術效果,為後世開劈了諸筆法融合無間的道路
從總體審美角度看,《蘭亭序》可以十六字概括之,
即風神蕭灑,意態悠閒,不偏不激,中正平和。
進一步看,前八個字體現了道家美學觀,
後八個字體現了儒家美學觀。
《蘭亭序》之美,可以這樣評價:
興逸神飛,心手兩忘,行雲流水,純乎自然。
骨力寓於姿媚之內,匠心泯於天然之中。
輕快流暢,揮灑自若,首尾呼應,神完氣足。
輕重徐疾,抑揚頓挫,方圓使轉,疏密揖讓,
大小長短,欹正聚散,莫不筆隨意行,曲盡其美.
《蘭亭序》為王羲之修禊雅會吟詩結集所作的序言手稿。此稿,唐以前書學著錄中從未被提及,直至唐太宗時,始行於世。太宗酷愛王書,聞僧辯才藏此稿,便不擇手段而獲得, 甚寶之。命善書大臣摩之臨之,並分贈諸王室。死前囑將真跡殉藏,遂使原跡永離世間。摩臨本中以馮承素廓填本為善,較完整的保存了原貌。
一.美學意義
從總體審美角度看,《蘭亭序》可以十六字概括之,即風神蕭灑,意態悠閒,不偏不激,中正平和。 進一步看,前八個字體現了道家美學觀,後八個字體現了儒家美學觀。道法自然,儒講中和,儒道融合,不僅是那個時代的精神,也是王氏自身思想的實質。作為士大夫,必然深受儒家熏陶,作為對時代最敏感的文人,在儒教衰微,玄學盛行的時代,他能不受到影響?從其少時坦腹東床,不拘禮法的行為和表字逸少及晚年喜從道士並服食丹藥等等來看,道家之影響是很大的。方孝孺評《蘭亭》為“得其自然,而兼眾美”。孫過庭說:“蘭亭興集,思逸神超”。不正是捕捉到道家美學觀在《蘭亭》中的呈現嗎? 尤以黃庭堅的評語:“右軍筆法如孟子言性,莊周談自然”。由此也可見王字的美學淵源。
《蘭亭序》之美,可以這樣評價:興逸神飛,心手兩忘,行雲流水,純乎自然。骨力寓於姿媚之內,匠心泯於天然之中。輕快流暢,揮灑自若,首尾呼應,神完氣足。輕重徐疾,抑揚頓挫,方圓使轉,疏密揖讓,大小長短,欹正聚散,莫不筆隨意行,曲盡其美。
正因為《蘭亭序》具有這些審美內含,無怪文徵明詩云:“早年聲譽已傳播,山陰禊帖妙入神。紛紛妙墨遺人世,感懷一帖誰能似。”王容甫更直截了當的說:“右軍書以《修禊序》為第一。”
二.藝術特色
〈一〉點畫藝術
筆道精緻 一絲不苟
起止運行,提按轉換,筆筆到位。雖如游絲,絕不拖泥帶水,而是一絲不苟,力到鋒杪。開篇“永和九年”四字,實是點畫純淨,圓潤雄強,骨力內含,勢若屈鐵,真可謂剛健雜流麗。“歲”字,筆筆呼應承接,雖無牽絲,而行筆軌跡十分明晰。所謂形斷意連是也。“賢”字之“又”的斜長點尾部,回鋒帶出的轉折處,提按轉折,也交代得十分清楚。“茂”字豎撇的回鉤牽絲,是那麼圓融堅實而精緻。細察全帖,所有點畫,莫不如此。《蘭亭序》之所以千古立於不敗之地,這是一個重要因素。
點畫是書法的基石,尤以行草運筆較快,易於浮滑。故提出此條,勿等閒視之,必須認真注意臨習。
藏露正側 諸法俱備
點畫形態決定筆法。筆法一般分為正側藏露。正則圓實,側則多姿,露則軌跡清楚,秀俊靈動,藏則呼應內藏,含蓄渾穆。故方筆[小方筆]用露側,圓筆用正藏。《蘭亭序》可謂諸法俱備,且往往融合於一字一畫之中。就藏露看,“懷”左豎起收皆藏,餘則多露筆。“蘭”字左豎和“一”字均起露收藏。就正側言, “峻”字除一小部分正鋒外,餘皆為側鋒。就方圓看,“間”和“因”字外兩豎為方筆,中皆為圓筆。“流”字左下兩點連寫成方,餘皆為圓。不僅如此,因行書貴在活潑流暢,但亦須沉著穩重,故《蘭亭序》用筆大多是既露且藏,亦圓亦方,全藏全露全方全圓者甚少。無論點,橫,撇等等,往往如此,俯拾皆是。如“九”字橫撇起筆,“歲”字所有點畫均是這樣。這種筆法是在露鋒承上之後立即隨勢重按圓轉而成。這種使藏露融於起筆之中,可以說是《蘭亭序》一大特色,從而收到方中見圓,露中有藏所形成的特殊藝術效果,為後世開劈了諸筆法融合無間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