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6
回覆列表
  • 1 # 約翰塞納貝拉

    華人的姓氏是血脈延續的標誌,是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演變而來。秦漢以前姓氏有別、分而為二,姓出於母系(女子),氏出於男子,氏是姓的分支。故古老的姓都帶有“女”子旁,如:炎帝為姜姓,黃帝為姬姓,舜帝為媯姓,夏禹為姒姓,他們的後裔又分出很多氏,這些“氏”自周代後又演變為“姓”。如:於氏有出自子姓、姬姓、姒姓的,秦漢以後都稱為于姓了。

    一、于姓的起源1、于姓起源的歷史記載(1)《元和姓纂》於氏:周武王第二子邘叔,其後去邑單為於氏。

    (2)《通志.氏族略二》於氏:即邘氏,周武王之子邘叔所封之國,子孫以國為氏。其後去邑為於氏,亦有不去邑者。

    (3)《姓觹》於氏:周邘叔之後,去邑為於氏。

    (4)《新唐書.宰相世系》載:於氏出自姬姓。周武王第二子邘叔,子孫以國為氏,其後去“邑”為於氏。其後自東海郯縣隨拓跋鄰徙代,改為萬紐於氏。後魏孝文時復為於氏。

    (5)《後魏官氏志》淳于氏,唐元和初,避憲宗嫌名,改為於氏。

    2、于姓主體起源於古邘國 于姓主體出於國名,即古邘國。古邘國之地,古稱邘邰,在今河南省沁陽市西萬鎮的邘邰村。地處山西、河南、陝西交界之處,北臨太行、西南臨秦嶺、南有少水(今沁河)及黃河,古時是軍事要地及交通要道。

    (1)於氏源出姬姓:為周代武王姬發的後代,以國為氏。周武王克商後,大舉分封諸侯,其第二個兒子邘叔被封在軍事要地的原邘國,為姬姓邘國,今河南省沁陽縣北部西萬鎮邘邰村,後來,邘叔的子孫就以國為氏,有的姓邘;大部分則去邑旁姓於,史稱于姓正宗。

    (2)於氏源齣子姓:為商王武丁(子昭)的後代,以國為氏。商朝第二十三任君武丁(姓子名昭),為鞏固商庭、西擴疆域,剿滅了地處邘邰(河南沁陽市西萬鎮邘邰村)的盂方,移封自己兒子在邘邰建立了子姓邘國,以守要地。從此在邘邰的武丁後裔就以國為姓,稱子姓邘氏,後來就去“邘”的偏旁,稱于姓。

    (3)於氏源出姒姓:為夏代少康兒子姒杼的後代。夏代時期,夏王太康(夏王禹之孫)失國後,夏王少康及子姒杼為躲避東夷后羿及寒浞追擊,移都居於少水(今河南北部的沁河)中段南岸邊的原(河南濟源市區西北角),夏王少康剿滅了東夷后羿、寒浞之亂後,少康之子夏王姒杼才由原都遷至老丘(河南開封市北,古為陳留)。姒杼一支後人自夏代至商朝建立後,一直留居於原(河南濟源市區西北角),守候其祖少康及上祖夏王之靈祀。少河,既是因少康當年居此而得名,今稱沁河。商代初期,一支越人東遷至原(河南濟源市區西北角)一帶。後為少康後裔部族所降服並收,少康後裔成為了這支越人的首領,壯大了本部族。為避諱商王朝的征剿,對世稱為越人。

    商中期,商王武丁剿滅了邘邰(河南沁陽市西萬鎮邘邰村)的盂方,建立子姓邘國後,一部分不降商朝的盂方人,向西逃入了距邘邰較近的夏人駐地原(河南濟源市區西北角),與姒姓越人融合,形成了于越新部族,並建立了姒姓于越聯盟國,也稱西戉國、大越國、于越國。後向東南遷徙至會稽(浙江紹興)建立了姒姓越國,在越王勾踐帶領下,成為春秋霸主。

    在於越聯盟國南遷時,一支原姒姓盂方後人留於此地,改於姓。

    3、于姓的其他起源(1)源出淳于氏 淳于氏是出自夏王桀少子淳維的後人,為姒姓淳于氏。唐元和初(805年),唐憲宗李純即位,為避憲宗嫌名(純字),淳于氏無奈,棄“淳”字,改為單姓於氏。

    (2)源出萬紐於氏東漢桓帝時,漢臣於公後裔的一支山東郯縣於氏漢族人,隨鮮卑人拓跋鄰去北疆(今山西代縣、繁峙、五臺、原平一帶,)建立代國(北魏朝的前身),因助拓跋建立北魏有功,改稱萬紐於氏,亦稱勿紐於氏。北魏王朝建立後,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在太和十年公元493~496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並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萬紐於氏,又恢復為漢人的於氏。

    (3)源出滿族姓氏 滿族姓氏:尼瑪哈氏。見於《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滿族最古老的姓氏,滿語“魚”。即唐末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尼漫古。金舊部“尼龐古”,以部為氏。世居遼陽,後改漢字姓俞、於、餘。其中大部分為于姓。

    還有滿族姓氏的布尼氏、於佳氏、俞庫勒、裕瑚魯氏,自清末時期,大都改為漢字于姓。

    二、古邘國的起源及演變 于姓主體出於古邘國,于姓的源脈及演變,就要在古邘國的起源及演變、發展中尋求。

    1、古邘國的起源 邘國起源於東夷之中的“九夷”之一的於夷。以烏(孝鳥)為圖騰。於也稱“盂、邘、籲、於、烏”。於夷創制了陶器盂,成為人們日用飲食及盛廢液體器物,於夷又稱盂人,後來形成盂方部族。

    “盂”是古時一種盛液體的器皿:有水盂、痰盂、漱口盂等。後由陶器盂發展為青銅盂。盂口大,方便液體倒入,下部粗大以便多盛液體。後來又在中上部有收口以防液體溢出。

  • 蘿蔔絲粉條餡餅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