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2
回覆列表
  • 1 # kwgx雨中的林

    1.吾日三省吾身。

      2.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3.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4.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5.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6.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7.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8.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也。

      9.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10.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1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12.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13.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14.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15.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

      16.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17.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18.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2 # 少爺

    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王肅注:“誦習以時,學無廢業,所以為悅。”王釋“學”與“習”為一義,似專指誦讀。

    但孔子教人學“六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誦習”僅是“一端”(見劉寶楠《論語正義》)。皇侃疏“時習”說:“凡學有三時。”

    一指年歲,二指季節,三指晨夕。近人蔣伯潛認為“學是知新,習是溫故”(《十三經概論》)。

    敏於事而慎於言 孔子名言。語出自《論語·學而》:“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

    ’”又《論語·里仁》:“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義相同。

    意為做事勤奮敏捷,說話卻謹慎。朱熹注:“敏於事者,勉其所不足。

    慎於言者,不敢盡其所有餘也。”(《論語集注》)又釋:“事難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謹。”

    (《朱子語類》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韓詩外傳》、《說苑·雜言》等篇都有孔子語子路“慎言不譁”的記載。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罔”,迷惘。

    鄭玄注:罔,猶罔罔無知貌。“殆”有兩義:一為危殆,疑不能定。

    一為疲殆,精神疲怠無所得。當從前解。

    此句可與“溫故而知新”章合參。近人楊樹達注:“溫故而不能知新者,學而不思也,不溫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學也。”

    (《論語疏證》)孔子首倡學思並重,對孔門弟子有很深影響。如子夏言博學近思,《中庸》言博學慎思,都認為學思不可偏廢。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為政》“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 蘿蔔絲粉條餡餅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