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7
回覆列表
  • 1 # 大冰和小冰

    管子有“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第一相”之稱,《管子》一書中有許多能給人教益的箴言。

      “威不兩措,政不二門,以法治國,則舉措而已。”出自《管子·明法第四十六》。公元前6世紀左右管子最早提出“以法治國”的概念,比被馬克思稱為“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的亞里士多德提出法治觀念還要早三百多年。此後,“法為治具”成為歷代的一貫認識。

      “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出自《管子·霸言第二十三》。管仲作為歷史上首個提出“以人為本”理念的古代思想家,他愛民、重民、利民、富民,一切以民為根本,開創了中國“民本”思想的先河。

      “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出自《管子·牧民》。管仲把禮義廉恥稱為國之“四維”。他認為“禮”就是不能越出應有的節度,思想行為不能超出道德規範;“義”,就是自己不抬高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道義標準;“廉”,就是廉潔不貪,不隱瞞自己的過失和不端行為;“恥”就是知羞恥,不與道德低下的人同流合汙。他認為“禮、義、廉、恥”與法相比,比法更為重要,並且把它們比作支撐國家大廈的四根柱子。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出自《管子·牧民》。意思是,政權之所以能興盛,在於順應民心;政權之所以廢弛,則因為違逆民心。古人講,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出自《管子·權修第三》。這大概也是中國最早論及育人重要性的觀點。

      “君之所審者三:一曰:德不當其位;二曰:功不當其祿;三曰:能不當其官。此三本者,治亂之原也。故國有德義未明於朝者,則不可加於尊位;功力未見於國者,則不可授與重祿;臨事不信於民者,則不可使任大官。”出自《管子·立政第四》。意思是,君主需要審查的問題有三個:一是大臣的品德與地位不相稱,二是大臣的功勞與俸祿不相稱,三是大臣的能力與官職不相稱。這三個根本問題是國家治亂的根源。所以。在一個國家裡,對於德義沒有顯著於朝廷的人,不可授予尊高的爵位;對於功業沒有表現於全國的人,不可給予優厚的俸祿;對於主事沒有取信於人民的人,就不能讓他做大官。

      “君之所慎者四:一曰: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國柄。二曰:見賢不能讓,不可與尊位。三曰:罰避親貴,不可使主兵。四曰:不好本事,不務地利,而輕賦斂,不可與都邑。此四務者,安危之本也。”出自《管子·立政第四》。意思是君主要謹慎對待的問題有四個:一是對於提倡道德而不真正做到仁的人,不可以授予國家大權;二是對於見到賢能而不讓的人,不可以授予尊高爵位;三是對於掌握刑罰而偏袒親貴的人,不可以讓他統帥軍隊;四是對於那種不重視農業,不注重地利,而輕易課取賦稅的人,不可以讓他做都邑的官。這四條鞏固國家的原則是國家安危的根本。

      “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出自《管子·治國》。意思是大凡治國之道,必須讓人民先富裕,人民富裕了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貧困就難治理。所以治理好的國家人民是富足的,治理不好的國家人民一般是貧窮的。管子的《治國》篇中也曾談到:民富是國強的基礎。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出自《管子·牧民》。意思是,百姓糧倉充足才能知道禮儀,豐衣足食才會知曉榮譽和恥辱。管仲所處的時代,是一個井然有序的社會,天下公約仍然能夠對各諸侯國的民眾形成有效約束。

      “君子使物,不為物使。”出自《管子·內業》。意思是人應當能善於利用世間萬物,而不是被世間萬物所役使和束縛。“物”即外物,身外之物、身外世界,是“我”存在的重要參照物。它可以是“我”存在的物質背景,也可以是“我”追逐的目的、對象。

  • 蘿蔔絲粉條餡餅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