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5
回覆列表
  • 1 # T同同T

    影片開篇給我們展示了海上的場景,這算是點題——“海邊”的曼徹斯特。船上有三人,爸爸、叔叔,還有一個小孩,我們暫時對他們一無所知。

    後面換了一個場景,是下著鵝毛雪的街道,在銜接了兩個雪景鏡後加一個男主剷雪的鏡頭後,開始交代劇情。從男主和客戶的對話態度,以及喝酒鬧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男主消極的態度以及渾渾噩噩過活的生活狀態。這時,我們可以篤定地認為,這個男人一定有故事!這算是影片給我們留的第一個懸念——他到底經歷了什麼?一般而言,在開場我們所看到的事件都是用來交代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徵的,這樣我們會去想象它(性格特徵)可能形成的原因——這樣的設計用來增加觀眾對劇情的期待。

    在男主第三次剷雪時,接到了一個電話,說他哥哥住院了。在他往哥哥那趕的時候,本來是男主開車近景的畫面突然被插入了一個坐在船邊的男主畫面,然後又切了回來,原來他依然在車上。這時,我們大概知道了這個影片是雙線敘事(交叉剪輯):一條過去的線和一條現在的線,到時在影片結尾或許會有一個交點。至此,我們已經可以想到,過去的那條線將會為我們解謎男主為什麼會是這樣。

    看到這,我們已經發現這和“經典的好萊塢敘事結構”有所不一樣了,因為我們已經看了十五分鐘,並沒有發現男主有任何目標,而“經典好萊塢敘事”的第一要素就是主人公必須得有明確的目標。

    對於敘事結構中最為重要的“因果關係”,影片是先給我們拋出了“果”,而“因”則會在接下來的劇情中撕開男主的傷疤來交代給觀眾。這樣,故事就理所當然的有了高潮——影片中情節(看得見的)的高潮正是故事(看不見的)中秘密的揭曉。這部影片的高潮是男主孩子被火燒死的那場戲,如果說男主哥哥的死是故事的起點,那麼男主孩子的死就是這一切故事的起源。

    從時間層面來說,雙線敘事中過去的那條線專有名詞叫“閃回”,這樣的設計能夠給原本平淡的故事增添複雜的效果。雙線敘事並不好寫,不好拍,更加不好剪,這對剪輯師的邏輯能力以及非線性敘事能力要求非常高。再者,大家也都注意到了,這部影片的色調從頭至尾非常統一,統一到只有一種色調,在閃回時並沒有加柔光濾鏡啥的來幫助區分。因此,這對剪輯師的要求更高了,完全依靠“硬核的”剪輯能力來將兩邊的故事都講清楚。

    這部影片的剪輯師是——拉梅,我特別佩服的一位女性剪輯師,。她獨立操刀剪過很多厲害的影片,比如《信條》、《婚姻故事》、《仲夏夜驚魂》等。

    影片的空間主要涉及了兩個地方,一個是男主現在生活的地方——波士頓,以及男主過去、哥哥現在生活的地方——曼徹斯特。男主之前也住在曼徹斯特,但是因為在這裡發生過不愉快的事——由於他的失誤導致自己的三個孩子被火燒死,妻子因此和他離婚。為了逃避這一切他才搬到人生地不熟的波士頓,這次因為哥哥的去世,又重新回到這個讓他心痛的曼徹斯特。從這個角度來說,哥哥的死是一條非常重要的線,是他讓男主再次回到曼徹斯特,而如果男主沒有再次回到曼徹斯特,他就不會觸景生情,我們就不會知道男主的過往,也就沒有了這個故事。

    開場、結局:影片的開頭和結尾是相呼應的,開篇是三人在海面釣魚,結尾鏡頭是兩人在海面釣魚,還有一個去哪了?這裡會引發觀眾的思考,從開頭三人歡笑的場面到如今兩人孤獨的背影,期間發生了什麼?這讓觀眾再次回顧劇情。電影的結尾也是兩條線的交集點,前面所有的故事,無論是過去的還是現在的,都在匯於此刻兩個孤獨的背影。

    電影的結局是開放性的。因為影片開始用一系列事件交代了男主的性格,按道理來說經歷過兩小時的熒幕長度敘事後,在結尾時應該向觀眾交代他的性格有哪些變化,而在這裡,導演並沒有過多交代。影片採用客觀敘事的手法,基本上呈現一個非常客觀的現實,忽略掉人物的知覺或心理主觀性,讓觀眾自己去判斷。而採用開放式結局這點會讓我們覺得故事情節是未定案的,這樣比起我們看有清楚結局的電影更具有不確定性,這樣的形式鼓勵我們去想象接下去在情節外會發生的事,並思考出一個自己更為滿意的結局。

  • 蘿蔔絲粉條餡餅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