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5
回覆列表
  • 1 # 星漢燦爛輝煌歲月

    不一樣的 單拿NaCl來說 在水中的溶解度是和溫度與壓強有關的 溫度越高 壓強越大(深度越深) 溶解度越大 也就是說鹽度越大 從這個角度可以得出的結論是淺海和深海鹽度的極限是深海大 但事實上淺海中的CO2含量偏大 所以從這個角度說一定是深海的鹽度大。

  • 2 # 用戶531938788879

    肯定是不一樣的。

    大洋鹽度的鉛直向分布(並不是簡單的隨著深度增加而增加)

    大洋鹽度的鉛直向分布與溫度的鉛直向分布有很大不同。

    在赤道海區鹽度較低的海水只涉及不大的深度。其下便是由南、北半球副熱帶海區下沉後向赤道方向擴展的高鹽水,它分布在表層之下,故稱為大洋次表層水,具有大洋鉛直方向上最高的鹽度。從南半球副熱帶海面向下伸展的高鹽水舌,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可越過赤道達5°N左右,相比之下,北半球的高鹽水勢力較弱。高鹽核心值,南大西洋高達37.2以上,南太平洋達36.0以上。

    在高鹽次表層水以下,是由南、北半球中高緯度表層下沉的低鹽水層,稱為大洋(低鹽)中層水。在南半球,它的源地是南極輻聚帶,即在南緯45°~60°圍繞南極的南大洋海面。這裡的低鹽水下沉後,繼而在500~1500m的深度層中向赤道方向擴展,進入三大洋的次表層水之下。在大西洋可越過赤道達20°N,在太平洋亦可達赤道附近,在印度洋則只限於10°S以南。在北半球下沉的低鹽水,勢力較弱。在高鹽次表層水與低鹽中層水之間等鹽線特別密集,形成鉛直方向上的鹽度躍層,躍層中心(相當於35.0的等鹽面)大致在300~700m的深度上。南大西洋最為明顯,躍層上、下的鹽度差高達2.5,太平洋和印度洋則只差1.0。在躍層中,鹽度雖然隨深度而降低,但溫度也相應減低,由於溫度增密作用對鹽度降密作用的補償,其密度仍比次表層水大,所以能在次表層水下分布,同時鹽度躍層也是穩定的。

    上述南半球形成的低鹽水,在印度洋中只限於10°S以南,這是因為源於紅海、波斯灣的高鹽水,下沉之後也在600~1600m的水層中向南擴展,從而阻止了南極低鹽中層水的北進。就其深度而言與低鹽中層水相當,因此又稱其為高鹽中層水。同樣,在北大西洋,由於地中海高鹽水溢出後,在相當低鹽中層水的深度上,分佈範圍相當廣闊,東北方向可達愛爾蘭,西南可到海地島,為大西洋的高鹽中層水。但在太平洋卻未發現像印度洋和大西洋中那樣的高鹽中層水。

    在低鹽中層水之下,充滿了在高緯海區下沉形成的深層水與底層水,鹽度稍有升高。世界大洋的底層水主要源地是南極陸架上的威德爾海盆,其鹽度在34.7上下,由於溫度低,密度最大,故能穩定地盤據於大洋底部。大洋深層水形成於大西洋北部海區表層以下,由於受北大西洋流影響,鹽度值稍高於底層水,它位於底層水之上,向南擴展,進入南大洋後,繼而被帶入其它大洋。

    海水鹽度隨深度這種呈層狀分布的根本原因是,大洋表層以下的海水都是從不同海區表層輻聚下沉而來的,由於其源地的鹽度性質各異,因而必然將其帶入各深層中去,並憑借它們密度的大小,在不同深度上水平散布。當然,同時也受到大洋環流的制約。

    由於海水在不同緯度帶的海面下沉,這就使鹽度的鉛直向分布,在不同氣候帶海域內形成了迥然不同的特點。在赤道附近熱帶海域,表層為一深度不大,鹽度較低的均勻層,約在其下100~200m層,出現鹽度的最大值,再向下鹽度復又急劇降低,至800~1000m層出現鹽度最小值;然後,又緩慢升高,至2000m以深,鉛直向變化已十分小了。在副熱帶中、低緯海域,由於表層高鹽水在此下沉,形成了一厚度約 400~500m的高鹽水層,再向下,鹽度迅速減小,最小值出現在600~1000m水層中,繼而又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至2000m以深,變化則甚小,直至海底。在高緯寒帶海域,表層鹽度很低,但隨深度的增大而遞升,至2000m以深,其分布與中、低緯度相似,所以沒有鹽度最小值層出現。

    選自馮士筰等主編《海洋科學導論》

  • 蘿蔔絲粉條餡餅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