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亞傑通過分析觀察到的各種現象,揭示了兒童思維的本質,如客體永恆性、自我中心、包含問題、守恆概念,等等。
皮亞傑是兒童心理學、發生認識論的開創者,被譽為心理學史上除了弗洛伊德以外的一位“巨人”。他的一些非常有影響的研究都建立在對自己的三個孩子的觀察研究基礎上。
客體永恆性——減輕孩子的分離焦慮
如果給孩子一些吸引人的玩具,就在他們要夠著的時候,用布蓋上玩具,擋住不讓他們看見。小一點的嬰兒會立刻停止夠玩具的動作,把注意力轉向別的地方;大一點的嬰兒在玩具被遮擋時,會繼續找玩具,他們會盯著布,用手把布掀掉,尋找佈下的玩具。這就是經典的藏貓貓遊戲。皮亞傑和三個孩子在嬰兒期的時候都玩過這個遊戲,並對很多孩子做了類似的實驗。
,自己就是和媽媽一體的。等到自我意識萌芽後,發現媽媽是會離開的,則又開始隨時擔心被拋棄。我認識一個朋友,她的孩子每兩個月就會得一次溼疹。全家人都著急上火。問到我,我告訴她,這根本不是病,這是孩子情緒上出了問題。因為我這個朋友非常忙,每隔兩個月就會出一次遠差,持續一週以上。于是對孩子而言,每一次和媽媽的分離,都是一次痛苦的經歷,孩子會覺得恐慌,無法理解媽媽為什麼週期性消失。中醫講,憂傷肺,肺主皮毛。所以皮膚上就有了變化!不要小看寶寶的情緒殺傷力,越快樂的寶寶,身體就會越好!
皮亞傑還認為,客體永恆性是孩子在探索和學習中建構起來的,就像時間和空間的概念一樣,並不是在生命之初就具有。所以為了減輕孩子的分離焦慮,還可以多和他做藏貓貓的遊戲,給他製造理解客體永恆性的機會。比如把爸爸或者媽媽的臉用布蒙起來,再拿掉等。
自我中心——尊重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
孩子天生認識不到別人的觀點可能和自己不同,他們完全以自己的觀點看待世界。這就是皮亞傑的“兒童自我中心”。
萬物有靈——對孩子做生命教育
最初,任何物體都被孩子看成是潛在的有意識的,比如一塊石頭,他“知道”自己被移動。後來孩子認為只有動著的物體是活著的,比如自行車或被風吹的葉子。而生命也就局限到河流、風等自發運動的東西。最後,孩子認識到生命僅僅在動物和人類中存在,自然界中有生命和物生命的區別有根本不同。
TIPS:認知發展是階段性的嗎?
皮亞傑的觀察使他相信,孩子理解世界的發展過程是一系列的階段性的,而不是一條連續的線。他將孩子從出生到成熟的發展分為4個主要階段,每一階段都代表認識方式的本質上的不同。
並且認為,在每個階段,孩子都會出現思維上的重新組合調整,而且雖然孩子達到這些關鍵階段的年齡各不相同,但是發展的次序卻是不變的,不能跨越。
感覺運動階段(出生到2歲):依靠感官和動作來學習和理解他們的環境,尚不能再頭腦中再現世界。客體永恆性就出現在這個階段。
前運算階段(2~7歲):能使用符號思維、語言、頭腦中的形象來理解世界。假扮遊戲出現,孩子能夠清楚地辨別出現實和幻想的不同。思維是自我中心的,一直到這個階段的後期,孩子才能考慮到他人的觀點。
具體運算階段(7~11歲):獲得了大量的心理操作能力。如,多重分類、逆向、序列以及守恆。邏輯思維在這個時候出現,但仍主要與具體事件而不是與抽象概念想聯繫。
形式運算階段(11歲以後):在這個時期,能夠進行包括純粹抽象和假設的概念進行推理。他們不必經過實際操作就能想出大量解決方案,並有能力在完全假定的情境中解決問題,思考越來越建立在想法而不是具體事物的基礎上。
不過,現在很多心理學家在皮亞傑理論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後,發現皮亞傑低估了孩子的能力。孩子成功完成任務的年齡要比皮亞傑早很多。在階段性上也有很多質疑,大量的證據顯示,認知功能的轉變並不像皮亞傑認為的那樣是突然發生的,而是漸進的。
然而,不管是階段性明不明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認知發展能力出現的順序不會變化,只是會因孩子的個體特徵而不同。了解了這些先後順序,我們至少可以更明白:孩子在某個階段表現出來的“問題”行為並非真正的問題,只是孩子內在發展的需求而已。
做從容的父母,從讀懂孩子開始。
皮亞傑通過分析觀察到的各種現象,揭示了兒童思維的本質,如客體永恆性、自我中心、包含問題、守恆概念,等等。
皮亞傑是兒童心理學、發生認識論的開創者,被譽為心理學史上除了弗洛伊德以外的一位“巨人”。他的一些非常有影響的研究都建立在對自己的三個孩子的觀察研究基礎上。
客體永恆性——減輕孩子的分離焦慮
如果給孩子一些吸引人的玩具,就在他們要夠著的時候,用布蓋上玩具,擋住不讓他們看見。小一點的嬰兒會立刻停止夠玩具的動作,把注意力轉向別的地方;大一點的嬰兒在玩具被遮擋時,會繼續找玩具,他們會盯著布,用手把布掀掉,尋找佈下的玩具。這就是經典的藏貓貓遊戲。皮亞傑和三個孩子在嬰兒期的時候都玩過這個遊戲,並對很多孩子做了類似的實驗。
,自己就是和媽媽一體的。等到自我意識萌芽後,發現媽媽是會離開的,則又開始隨時擔心被拋棄。我認識一個朋友,她的孩子每兩個月就會得一次溼疹。全家人都著急上火。問到我,我告訴她,這根本不是病,這是孩子情緒上出了問題。因為我這個朋友非常忙,每隔兩個月就會出一次遠差,持續一週以上。于是對孩子而言,每一次和媽媽的分離,都是一次痛苦的經歷,孩子會覺得恐慌,無法理解媽媽為什麼週期性消失。中醫講,憂傷肺,肺主皮毛。所以皮膚上就有了變化!不要小看寶寶的情緒殺傷力,越快樂的寶寶,身體就會越好!
皮亞傑還認為,客體永恆性是孩子在探索和學習中建構起來的,就像時間和空間的概念一樣,並不是在生命之初就具有。所以為了減輕孩子的分離焦慮,還可以多和他做藏貓貓的遊戲,給他製造理解客體永恆性的機會。比如把爸爸或者媽媽的臉用布蒙起來,再拿掉等。
自我中心——尊重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
孩子天生認識不到別人的觀點可能和自己不同,他們完全以自己的觀點看待世界。這就是皮亞傑的“兒童自我中心”。
萬物有靈——對孩子做生命教育
最初,任何物體都被孩子看成是潛在的有意識的,比如一塊石頭,他“知道”自己被移動。後來孩子認為只有動著的物體是活著的,比如自行車或被風吹的葉子。而生命也就局限到河流、風等自發運動的東西。最後,孩子認識到生命僅僅在動物和人類中存在,自然界中有生命和物生命的區別有根本不同。
TIPS:認知發展是階段性的嗎?
皮亞傑的觀察使他相信,孩子理解世界的發展過程是一系列的階段性的,而不是一條連續的線。他將孩子從出生到成熟的發展分為4個主要階段,每一階段都代表認識方式的本質上的不同。
並且認為,在每個階段,孩子都會出現思維上的重新組合調整,而且雖然孩子達到這些關鍵階段的年齡各不相同,但是發展的次序卻是不變的,不能跨越。
感覺運動階段(出生到2歲):依靠感官和動作來學習和理解他們的環境,尚不能再頭腦中再現世界。客體永恆性就出現在這個階段。
前運算階段(2~7歲):能使用符號思維、語言、頭腦中的形象來理解世界。假扮遊戲出現,孩子能夠清楚地辨別出現實和幻想的不同。思維是自我中心的,一直到這個階段的後期,孩子才能考慮到他人的觀點。
具體運算階段(7~11歲):獲得了大量的心理操作能力。如,多重分類、逆向、序列以及守恆。邏輯思維在這個時候出現,但仍主要與具體事件而不是與抽象概念想聯繫。
形式運算階段(11歲以後):在這個時期,能夠進行包括純粹抽象和假設的概念進行推理。他們不必經過實際操作就能想出大量解決方案,並有能力在完全假定的情境中解決問題,思考越來越建立在想法而不是具體事物的基礎上。
不過,現在很多心理學家在皮亞傑理論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後,發現皮亞傑低估了孩子的能力。孩子成功完成任務的年齡要比皮亞傑早很多。在階段性上也有很多質疑,大量的證據顯示,認知功能的轉變並不像皮亞傑認為的那樣是突然發生的,而是漸進的。
然而,不管是階段性明不明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認知發展能力出現的順序不會變化,只是會因孩子的個體特徵而不同。了解了這些先後順序,我們至少可以更明白:孩子在某個階段表現出來的“問題”行為並非真正的問題,只是孩子內在發展的需求而已。
做從容的父母,從讀懂孩子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