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
一品大將軍(以上為三公級將軍)
二品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以上為三公級將軍)
撫軍大將軍、中軍大將軍、上軍大將軍、鎮軍大將軍、國大將軍、南中大將軍(以上為二品大將軍)
徵東將軍、徵南將軍、徵西將軍、徵北將軍(四徵資深者皆為大將軍。以上為四徵將軍)
鎮東將軍、鎮南將軍、鎮西將軍、鎮北將軍(以上為四鎮將軍)
三品中領軍(資深者為領軍將軍。以上為禁衛軍)
安東將軍、安南將軍、安西將軍、安北將軍(以上為四安將軍)
平東將軍、平南將軍、平西將軍、平北將軍(以上為四平將軍)
徵蜀將軍、徵虜將軍、鎮軍將軍、鎮護將軍、安眾將軍、安夷將軍、安遠將軍、平寇將軍、平虜將軍、平狄將軍、平難將軍、輔國將軍、虎牙將軍、輕車將軍、冠軍將軍、度遼將軍、橫海將軍(以上為三品雜號將軍)
四品中護軍、武衛將軍(中護軍資深者為護軍將軍。以上為禁衛軍)
屯騎校尉、越騎校尉、步兵校尉、長水校尉、射聲校尉(以上野戰軍五校尉)
中堅將軍、驍騎游擊將軍、左軍將軍(以上為四品常設將軍)
建威將軍、建武將軍、振威將軍、振武將軍、奮威將軍、奮武將軍、揚威將軍、揚武將軍、廣威將軍、廣武將軍、寧朔將軍、左積射將軍、右積射將軍、強弩將軍(以上為四品雜號將軍)
東中郎將、南中郎將、西中郎將、北中郎將(以上為四中郎將)
振威中郎將、建義中郎將、奉義中郎將、平虜中郎將、典軍中郎將、撫軍中郎將、武衛中郎將、司金中郎將、司律中郎將、護匈奴中郎將、率善中郎將(以上為四品雜號中郎將)
戊己校尉、平虜校尉、討寇校尉、建忠校尉、護羌校尉、護東羌校尉、護烏丸校尉、護鮮卑校尉、西域校尉、西戎校尉、東夷校尉(以上為派遣軍)、監軍(以上為監軍或護軍)
五品偏將軍、裨將軍(以上為五品常設將軍)
鷹揚將軍、折衝將軍、虎烈將軍、宣威將軍、威遠將軍、寧遠將軍、伏波將軍、虎威將軍、凌江將軍、蕩寇將軍、昭武將軍、昭烈將軍、昭德將軍、討逆將軍、破虜將軍、討寇將軍、宣德將軍、威虜將軍、捕虜將軍、殄吳將軍、殄夷將軍、揚烈將軍、建忠將軍、立義將軍、懷集將軍、橫野將軍、樓船將軍、復土將軍、忠義將軍、建節將軍、翼衛將軍、討夷將軍、懷遠將軍、綏邊將軍(以上為五品雜號將軍)
安夷護軍、撫夷護軍(以上為監軍或護軍)
六品和戎護軍、殄虜護軍(以上為雜號護軍)
二.明朝以武立國,但接受宋代教訓,沒有採用以文抑武的政策,相反大幅度提高武官級別,而且明太祖朱元璋還明確規定文臣不得封公侯,最高只能封伯爵。設置最高軍事機構為中軍、左軍、右軍、前軍、後軍五都督府,每府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副手都督同知,從一品,都督僉事,正二品。朝廷各衛的指揮使都是正三品,各省的軍事長官都指揮使為正二品,要高於本省的行政長官布政使(從二品)。地方各衛的指揮使也是三品官,千戶所的千戶為正五品,百戶所的百戶為正六品,都遠高於知縣(正七品)。
不過和歷代一樣,這套武官系列到了明中期後就運轉不靈,朝廷陸續在各地設置“總兵”作為某一部隊的總指揮,以下也不再按照原來的序列任命軍官,而是另行委派參將、游擊、守備等中級軍官作為基層部隊的指揮官。另行委派千總、把總之類名目的軍官來組織指揮小部隊。而在這些武官之上具有戰區指揮權的卻往往是朝廷派出的文官擔任的“提督”、“總督”、“經略”。
三.清朝入關後,八旗兵軍官序列相當高,各旗都統為從一品,各地駐防八旗的將軍也是從一品(原為正一品,乾隆時期改為從一品)。具有指揮某城八旗全權的副都統,為正二品。以下有總管(正三品)、副總管(正五品)、城守尉(正三品)、防守尉(正四品)、參領和協領(從三品)。綠營兵軍官序列則沿襲明末慣例,以提督(從一品)為最高級別軍官,以下為總兵(正二品),副將(正三品),以及參將(正三品)、游擊(從三品)、都司(正四品)、守備(正五品)等級別軍官,基層軍官“千總”(從六品),“把總”(正七品),級別也很高。
.漢朝:
一品大將軍(以上為三公級將軍)
二品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以上為三公級將軍)
撫軍大將軍、中軍大將軍、上軍大將軍、鎮軍大將軍、國大將軍、南中大將軍(以上為二品大將軍)
徵東將軍、徵南將軍、徵西將軍、徵北將軍(四徵資深者皆為大將軍。以上為四徵將軍)
鎮東將軍、鎮南將軍、鎮西將軍、鎮北將軍(以上為四鎮將軍)
三品中領軍(資深者為領軍將軍。以上為禁衛軍)
安東將軍、安南將軍、安西將軍、安北將軍(以上為四安將軍)
平東將軍、平南將軍、平西將軍、平北將軍(以上為四平將軍)
徵蜀將軍、徵虜將軍、鎮軍將軍、鎮護將軍、安眾將軍、安夷將軍、安遠將軍、平寇將軍、平虜將軍、平狄將軍、平難將軍、輔國將軍、虎牙將軍、輕車將軍、冠軍將軍、度遼將軍、橫海將軍(以上為三品雜號將軍)
四品中護軍、武衛將軍(中護軍資深者為護軍將軍。以上為禁衛軍)
屯騎校尉、越騎校尉、步兵校尉、長水校尉、射聲校尉(以上野戰軍五校尉)
中堅將軍、驍騎游擊將軍、左軍將軍(以上為四品常設將軍)
建威將軍、建武將軍、振威將軍、振武將軍、奮威將軍、奮武將軍、揚威將軍、揚武將軍、廣威將軍、廣武將軍、寧朔將軍、左積射將軍、右積射將軍、強弩將軍(以上為四品雜號將軍)
東中郎將、南中郎將、西中郎將、北中郎將(以上為四中郎將)
振威中郎將、建義中郎將、奉義中郎將、平虜中郎將、典軍中郎將、撫軍中郎將、武衛中郎將、司金中郎將、司律中郎將、護匈奴中郎將、率善中郎將(以上為四品雜號中郎將)
戊己校尉、平虜校尉、討寇校尉、建忠校尉、護羌校尉、護東羌校尉、護烏丸校尉、護鮮卑校尉、西域校尉、西戎校尉、東夷校尉(以上為派遣軍)、監軍(以上為監軍或護軍)
五品偏將軍、裨將軍(以上為五品常設將軍)
鷹揚將軍、折衝將軍、虎烈將軍、宣威將軍、威遠將軍、寧遠將軍、伏波將軍、虎威將軍、凌江將軍、蕩寇將軍、昭武將軍、昭烈將軍、昭德將軍、討逆將軍、破虜將軍、討寇將軍、宣德將軍、威虜將軍、捕虜將軍、殄吳將軍、殄夷將軍、揚烈將軍、建忠將軍、立義將軍、懷集將軍、橫野將軍、樓船將軍、復土將軍、忠義將軍、建節將軍、翼衛將軍、討夷將軍、懷遠將軍、綏邊將軍(以上為五品雜號將軍)
安夷護軍、撫夷護軍(以上為監軍或護軍)
六品和戎護軍、殄虜護軍(以上為雜號護軍)
二.明朝以武立國,但接受宋代教訓,沒有採用以文抑武的政策,相反大幅度提高武官級別,而且明太祖朱元璋還明確規定文臣不得封公侯,最高只能封伯爵。設置最高軍事機構為中軍、左軍、右軍、前軍、後軍五都督府,每府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副手都督同知,從一品,都督僉事,正二品。朝廷各衛的指揮使都是正三品,各省的軍事長官都指揮使為正二品,要高於本省的行政長官布政使(從二品)。地方各衛的指揮使也是三品官,千戶所的千戶為正五品,百戶所的百戶為正六品,都遠高於知縣(正七品)。
不過和歷代一樣,這套武官系列到了明中期後就運轉不靈,朝廷陸續在各地設置“總兵”作為某一部隊的總指揮,以下也不再按照原來的序列任命軍官,而是另行委派參將、游擊、守備等中級軍官作為基層部隊的指揮官。另行委派千總、把總之類名目的軍官來組織指揮小部隊。而在這些武官之上具有戰區指揮權的卻往往是朝廷派出的文官擔任的“提督”、“總督”、“經略”。
三.清朝入關後,八旗兵軍官序列相當高,各旗都統為從一品,各地駐防八旗的將軍也是從一品(原為正一品,乾隆時期改為從一品)。具有指揮某城八旗全權的副都統,為正二品。以下有總管(正三品)、副總管(正五品)、城守尉(正三品)、防守尉(正四品)、參領和協領(從三品)。綠營兵軍官序列則沿襲明末慣例,以提督(從一品)為最高級別軍官,以下為總兵(正二品),副將(正三品),以及參將(正三品)、游擊(從三品)、都司(正四品)、守備(正五品)等級別軍官,基層軍官“千總”(從六品),“把總”(正七品),級別也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