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般而言,第一聲第二聲就是平,第三第四就是仄,輕音大多為仄,也會有平,看上下句的對仗(一般長音為平,第一聲和第二聲都是長音,能一直讀,比如烏———,讀起來可以拉很長,而三四聲輕音為短音,讀起來馬上就結束。古代沒輕音只說)
2 一般高中的詩都可用上面的方法,但也會有一些特殊情況,就看上下句對仗,韻律詩的上下對仗,舉個例子:平仄平仄平平仄,對的一般是仄平仄平仄仄平,但也會有對的是仄平仄平平仄平3 對於古音就不說了,古音也不只是平上去入。補充一個點,還有一個叫中(這個考試應該不會考,反正之前沒見考過),就是可平可仄,原因是古今讀音差異和解法問題。
比如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中平中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仄 ,也可以中平中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 簡單一點就是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ps:所以記住第一點,基本能對90%,第一第二點,考試基本無憂關於押韻:押韻就是壓的韻母,詩句的最後一個字,比如 古gu,就是U,同韻的就可以比如:圖,無,蘆,虎這類,詩shi,就是i,比如只,日,詞。
絕句一般四句,律詩八句,(不是按句號分的,逗號也算一句),絕句押韻在一二四,比如鋤禾日當午,wu,汗滴禾下土tu,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ku,都是u。
律詩是第二句,第四句,第八句押韻。ps,上述方法是一般情況,也有特殊情況,因為古今讀法不同,而且不是所有詩都押韻,一般只有絕句,律詩押一個韻,古體詩不押韻或者押不同韻,就是不同的韻母,比如 春江花月夜這類,白居易寫的長詩,李白的古體詩等。還有古今讀法差異,有些今讀不押韻的其實是押韻的,古代對於作詩作詞很講究韻律的,甚至每個字應該什麼韻律都有說法,詞為多。古風中常用到的成語這個無法言說,因為成語是長時間沿用而形成的,比如如今的王菲的歌 清風徐來 水波不興,水波不興就是個成語,出自 蘇軾的前赤壁賦,但當時卻不是,用的多了就成了成語。
古人寫作沒有成語這說,但有用典一說,尤其是黃庭堅一派,以用典為榮。
當時人沒有成語這麼系統的概念,至於現在的古風文章和詩歌,很多還是用典,因為用典沒有字數限制和韻律限制,而成語這個都比較規範,當然不是所有的成語都是四個字的。對於詩,歌這類,可以多看看近代詩歌和散文,裡面有古韻而不拘泥,現在的古風就不好說了,當然,不一定要有古代的語言,比如周杰倫的青花瓷,古風,但全篇沒有一個真正古代的的成語或典故什麼的,用的詞最多也是近代的,從晚清民國,五四這段時間的用字很講究的,可以多看看,比如胡適,徐志摩,聞一多,王國維,郁達夫,他們的字就寫的很美,而且很多有今之古韻,尤其是王國維,是半文言式的可以看看《人間詞話》是對詩詞意境的一種很好的假說(學界不完全認同,大體認同,解讀也很多),但真的很美。學古詩的可以從 《詩經》開始,然後《楚辭》,古體詩,《樂府》,唐詩宋詞元曲,清詞曲,近代詩歌,大概這個步驟,歌賦可以不看,太繁瑣,而且歌主要為曲,打譜,後來才有了詞(不只是宋詞),曲也不用看很多,意境用詞等較詩歌差很多。最巔峰的是唐詩宋詞。近代詩歌比較開發,沒那麼多講究,但如今的很多古風文,尤其是歌曲填詞,多源於此,當然唐詩宋詞有有很多,王菲有很多歌的詞都是如此。關於成語,真的很少有直接用的,用也是用典,把成語回歸原來的文字。
1 一般而言,第一聲第二聲就是平,第三第四就是仄,輕音大多為仄,也會有平,看上下句的對仗(一般長音為平,第一聲和第二聲都是長音,能一直讀,比如烏———,讀起來可以拉很長,而三四聲輕音為短音,讀起來馬上就結束。古代沒輕音只說)
2 一般高中的詩都可用上面的方法,但也會有一些特殊情況,就看上下句對仗,韻律詩的上下對仗,舉個例子:平仄平仄平平仄,對的一般是仄平仄平仄仄平,但也會有對的是仄平仄平平仄平3 對於古音就不說了,古音也不只是平上去入。補充一個點,還有一個叫中(這個考試應該不會考,反正之前沒見考過),就是可平可仄,原因是古今讀音差異和解法問題。
比如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中平中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仄 ,也可以中平中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 簡單一點就是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ps:所以記住第一點,基本能對90%,第一第二點,考試基本無憂關於押韻:押韻就是壓的韻母,詩句的最後一個字,比如 古gu,就是U,同韻的就可以比如:圖,無,蘆,虎這類,詩shi,就是i,比如只,日,詞。
絕句一般四句,律詩八句,(不是按句號分的,逗號也算一句),絕句押韻在一二四,比如鋤禾日當午,wu,汗滴禾下土tu,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ku,都是u。
律詩是第二句,第四句,第八句押韻。ps,上述方法是一般情況,也有特殊情況,因為古今讀法不同,而且不是所有詩都押韻,一般只有絕句,律詩押一個韻,古體詩不押韻或者押不同韻,就是不同的韻母,比如 春江花月夜這類,白居易寫的長詩,李白的古體詩等。還有古今讀法差異,有些今讀不押韻的其實是押韻的,古代對於作詩作詞很講究韻律的,甚至每個字應該什麼韻律都有說法,詞為多。古風中常用到的成語這個無法言說,因為成語是長時間沿用而形成的,比如如今的王菲的歌 清風徐來 水波不興,水波不興就是個成語,出自 蘇軾的前赤壁賦,但當時卻不是,用的多了就成了成語。
古人寫作沒有成語這說,但有用典一說,尤其是黃庭堅一派,以用典為榮。
當時人沒有成語這麼系統的概念,至於現在的古風文章和詩歌,很多還是用典,因為用典沒有字數限制和韻律限制,而成語這個都比較規範,當然不是所有的成語都是四個字的。對於詩,歌這類,可以多看看近代詩歌和散文,裡面有古韻而不拘泥,現在的古風就不好說了,當然,不一定要有古代的語言,比如周杰倫的青花瓷,古風,但全篇沒有一個真正古代的的成語或典故什麼的,用的詞最多也是近代的,從晚清民國,五四這段時間的用字很講究的,可以多看看,比如胡適,徐志摩,聞一多,王國維,郁達夫,他們的字就寫的很美,而且很多有今之古韻,尤其是王國維,是半文言式的可以看看《人間詞話》是對詩詞意境的一種很好的假說(學界不完全認同,大體認同,解讀也很多),但真的很美。學古詩的可以從 《詩經》開始,然後《楚辭》,古體詩,《樂府》,唐詩宋詞元曲,清詞曲,近代詩歌,大概這個步驟,歌賦可以不看,太繁瑣,而且歌主要為曲,打譜,後來才有了詞(不只是宋詞),曲也不用看很多,意境用詞等較詩歌差很多。最巔峰的是唐詩宋詞。近代詩歌比較開發,沒那麼多講究,但如今的很多古風文,尤其是歌曲填詞,多源於此,當然唐詩宋詞有有很多,王菲有很多歌的詞都是如此。關於成語,真的很少有直接用的,用也是用典,把成語回歸原來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