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周公zhj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意思為指勤勤懇懇,竭盡心力,到死為止。多半用於形容人的偉大。

    鞠躬:彎著身子;瘁:勞累。盡瘁:竭盡心力。指貢獻出全部精力。

    故事還有:《火燒新野》,《草船借箭》,《七擒孟獲》,《空城計》。

  • 2 # 笑天1999

    出處是諸葛亮《後出師表》。

    故事:

    《後出師表》作於蜀漢建興六年(228),與前表相距僅一年,但蜀漢帝國面臨的形勢卻起了變化。一年前,正當諸葛亮率師第一次北伐中原。北伐是蜀漢的既定國策,事前又做過長時期的準備,所以對那次軍事行動朝廷上下都無異言,而諸葛亮需要反復叮囑的也只限於後方的鞏固問題。可是,首次出征並未取得預期的成果,在小有獲勝之後,前鋒馬謖潰敗於街亭,迫使蜀漢大軍不得不放棄已佔有的土地而退守漢中。事隔一年,而今又提出第二次北伐,自然會引起各方面的疑慮與質詢。《後出師表》便在這樣的背景下寫成的。因此,拿後表與前表相比較: 前表的主題在內政,後表的重心則轉到了軍事方略;前表的說話對象是後主劉禪,後表的針對性則指向“議者”(持反對意見的人)。這也就決定了前表的基調是規勸和陳情,而後表則轉變為論辯與駁難,其間當然也闡述了作者的正面見解。

  • 3 # 用戶3061903590375

    出自蜀漢諸葛亮的《後出師表》。

    節選:

    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譯文:

    臣下只有竭盡全力,到死方休罷了。至於伐魏興漢究竟是成功是失敗,是順利還是困難,那是臣下的智力所不能預見的。

  • 4 # 春秋衫

    諸葛亮《出師表》。

    它表達了諸葛亮對蜀國的忠心與赤城。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國的丞相兼軍師。他的故事還有很多。象三顧茅廬,木牛流馬,空城計,草船借箭,七擒孟獲等等。

    劉備素知諸葛亮才氣出眾,三次前往南陽諸葛亮住所請他出山以助自己成就偉業。留下了一段美談。

  • 5 # 用戶段德元

    出處: 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示例:臣兄荷皇上知遇,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敢言病。 清·黃宗羲《巡撫天津右僉都御史留仙馮公神道碑銘》

    故事: 三國時期,蜀主備死後,後主劉禪繼位,把國內的軍政大權交給諸葛亮處理。諸葛亮一面聯吳伐魏,南征孟獲,積極準備兩次北伐,在最後一次北伐前夕給劉禪寫《後出師表》表示自己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協助劉備在成都建立了蜀漢政權,當了丞相。他一心想幫助劉備完成統一全國的大業。公元223年,蜀漢皇帝劉備病死。臨終前,他拉著諸葛亮的手說:"你的才能高出魏帝曹丕十倍,必能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如果我兒劉禪可以輔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低劣無能,你可自取而代之。"諸葛亮聽後,痛哭流涕地說:"我會忠心耿耿地輔佐劉禪,一直到死。"

    劉備死後,諸葛亮擔起了輔助劉禪治理蜀國的重任。他事必躬親,盡心盡責,很快使蜀國恢復了國力,逐漸強盛起來。為了完成劉備生前努力統一中國的願望,他曾先後六次率軍隊攻打魏國,爭奪中原。公元228年冬天,諸葛亮又一次集結軍隊,出兵北伐。臨出征前,諸葛亮給劉禪寫了篇名為《後出師表》的呈文,分析當時的形勢,表示北伐的決心。文章結尾的時候,諸葛亮寫了"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這句話,表明自己要忠誠謹慎地拿出全部力量,一直到死為止。

    劉禪同意了他的出兵計劃。諸葛亮帶領大軍北上,但是由於蜀魏力量相差太大,未能徹底取勝。諸葛亮並沒有因為目的難以達到而灰心喪氣,他一直組織進攻,最後病死在軍營之中。

    後來,此句演變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表示嘔心瀝血竭盡全力,貢獻出自己的一切。

  • 蘿蔔絲粉條餡餅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