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壹仟年以後

    1、《憫農》是作者在目睹農民終日勞作,卻難得溫飽的場合下,有感而發寫的這兩首詩。

    2、詩所抒寫的內容是人們經常接觸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許多熟視無睹的情況,如果一旦有人加以點撥,或道明實質,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種道理,就會覺得很醒目,很清楚,從而加深了認識。這兩首小詩之所以有生命力,就有這一方面的道理。

    3、詩人在闡明上述的內容時,不是空洞抽象地敘說和議論,而是採用鮮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對比來揭露問題和說明道理,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 2 # 全部身價

    作者應該是在烈日炎炎的中午,站在田地邊看到農民們還在地里幹活,汗水一滴滴滴進泥土,心中感嘆有誰知道我們吃的碗裡的米飯,每一粒都是農民辛苦用汗水換來的,所以不要浪費糧食。這裡寫出了勞動的艱辛,勞動果實來之不易.暗含社會不平,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疾苦的同情.

  • 3 # 老李888

    《憫農》是作者在目睹農民終日勞作而不得溫飽的場合下寫的。《憫農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紳的組詩作品,這組詩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農民的生存狀態。

    第一首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纍纍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實問題;第二首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里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

  • 4 # 用戶3219112288913

    根據唐代範攄《云溪友議》和《舊唐書·呂渭傳》等書的記載,大致可推定這組詩為李紳於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因其青年時目睹農民終日勞作而不得溫飽,以同情和憤慨的心情,寫出了千古傳誦的《憫農》詩2首。

    李紳自幼好學,二十七歲中了進士,皇帝見他學識淵搏,才學出眾,招官翰林學士。據說,有一年夏天,李紳回故鄉亳州探親訪友。恰遇浙東節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經亳州,二人是同榜進士,又是文朋詩友,久別重逢,自然要盤桓一日。

    這天,李紳和李逢吉攜手登上城東觀稼臺。二人遙望遠方,心潮起伏。李逢吉感慨之餘,吟了一首詩,最後兩句是:“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遷任如登臺。”

    意思是,如果升官能象登臺這樣快就好了。李紳此時卻被另一種景象感動了。他看到田野裡的農夫,在火熱的Sunny下鋤地,不禁感慨,隨口吟道而作此詩。

  • 蘿蔔絲粉條餡餅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