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琉漪心晨

    五言絕句、五言律詩是五言古詩的分支.

    五言古詩是中國古代詩歌體裁的一種,全篇由五字句構成。

    漢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詩句,但沒有完整的五言詩。五言詩是在兩漢民謠和樂府民歌中首先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據《漢書.五行志》和《尹賞傳》索引西漢成帝時歌謠,已為完整的五言形式;東漢時五言歌謠繼續產生,並被採入樂府,其中如《陌上桑》、《江南可採蓮》等,已是比較成熟的五言作品。

    所謂近體詩(又稱近體詩,那是古人的叫法),這是與古體詩相對而言的。它們由齊、 梁時代的"新體詩"開始由不大講究規律的詩格,轉入極度講究的了。詩人沈約在這一方 面,建立了一套音的理論,首先就奠定了律詩的基礎。初時只限於五言,七言是由唐代 人所創造的。

    律詩和絕句是近體詩的兩大部分。如果明了律詩的格律,絕句也可以了然;因為絕句是 隨著律詩而來的。

    律詩的格律也分五言、七言,是一種每首八句的詩體。它們由一定的平仄和對偶,有和 諧的音節,有整齊的章句。作者不能自由地逾越其範圍和限制。

    所謂平仄,就是每一個字,都有平、上、去、入四聲之分。不屬於平聲的,就是仄聲。 關於這,我們下面再作詳談。律詩、絕句每一句都受固定的平仄的限制。

    所謂對偶,就是律詩中間四句,必須再字面上成為排偶一對對子,相對成為兩聯。首尾 四句不排。三、四兩句,稱為"前聯"或"頷聯";五、六句,稱為"後聯"或"頸聯"。這些對 句,好比門的雙扉,車的兩輪,凡是虛字和實字,均須銖兩悉稱。有意對、事對、正對? 反對、方法很多,這裡不妨先舉白居易一首題為《草》的五言律詩來看看: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從這首詩不難看出,第三、四句是一幅對子;第五、六句又是一幅對子。但開頭和結尾 兩句都不用對仗。

    至於平仄呢?下面我們先來弄清"四聲",再談律詩、絕句怎樣運用這些平仄。

    四聲和平仄

    我們已經說過,寫舊詩,特別是格律嚴謹的律詩、絕句,必須遵守固有的平仄限定。 什麼叫做平仄呢?對聲韻有點常識的,當然明白是怎麼一回事;但完全沒有留意過這一 方面的話,那就大有說明一下的必要了。所謂平、仄,那就是每一個字的平聲和仄聲。 怎樣才叫平聲,又怎樣才叫仄聲呢?原來中國自東晉以後,人們做詩作文,都非常講究 聲調。齊朝的周顒和梁朝的沈約,都在這一方面著有專書,把每一個字的聲調,調為 平、上、去、入四聲。

    五言律詩的平仄

    律詩,是舊詩“近體詩”中一種最流行的形式。所謂“律”,是含有規律的意思的。這些規律,包括平仄的限定,字句的長短,對偶的工整,等等。現在,先說平仄。

    律詩在字句上,一般有五言、七言兩種。如寫五言,平仄如下: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這些平仄,共八句。一般學做舊詩的人,都先要把它念熟。但這並不困難。這裡不妨提供一些記憶它的竅訣。第一,這八句中,事實上是兩組。開頭的四句,自成一組;後邊四句,只是重複一次吧了,所以,只要記四句便夠了。第二,每一組起句如果是“平”起的話,第四句也一定是用“平”頭來收。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平起”“平收”。第三,每一組如果是“平起平收”的話,二、三兩句,一定是仄聲開始的。第四,正常的平仄定式,每組除第三句,其餘三句最末一字一定是平聲。(但是,上列一式,卻有變體。因為第一句如不押韻,可以用“平平平仄仄”來起的,那麼,這就恰恰是每四句成為一組了。

  • 蘿蔔絲粉條餡餅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