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用戶8015780232001
-
2 # 用戶1363036789044845
春餅北京民俗食品,一種烙得很薄的麵餅,又稱薄餅。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農曆二月初二,是中國古諺所說龍抬頭的日子(二月二,龍抬頭),這一天北京人也要吃春餅,名曰吃龍鱗。春餅比吃烤鴨的薄餅要大,並且有韌性(北京人稱為要有骨立勁兒),因為要卷很多菜吃。昔日,吃春餅時講究到盒子鋪去叫蘇盤(又稱盒子菜)。盒子鋪就是醬肉鋪,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裡分格碼放燻大肚、松仁小肚、爐肉(一種掛爐烤豬肉)、清醬肉、燻肘子、醬肘子、醬口條、燻雞、醬鴨等,吃時需改刀切成細絲,另配幾種家常炒菜(通常為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若有剛上市的野雞脖韭菜炒瘦肉絲,再配以攤雞蛋,更是鮮香爽口),一起捲進春餅裡吃。佐料有細蔥絲和淋上香油的黃醬(烤鴨配甜麵醬)。吃春餅時,全家圍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餅放在蒸鍋裡,隨吃隨拿,為的是吃個熱乎勁兒。若在二月二這一天吃春餅,北京人還講究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
春餅、春捲都是立春之日吃的小吃。吃春餅的習俗起源於晉朝,興於唐朝。《關中記》中道:唐人於立春日作春餅,以春蒿、黃韭、蓼芽包之,並將它互相贈送,取迎新之意。杜甫有詩句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有記載說,宋代宮廷用薺菜迎春耕做的春餅是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值萬錢。宋代宮廷春餅以薄如蟬翼而馳名。這裡說的是用薺菜為餡的春捲。
春餅和春捲都是古人心目中春的象徵,但它們之間是有區別的。春餅是用面烙成的薄餅,卷菜吃。春捲是薄面皮包菜油炸而成。據考證,春捲是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的春盤演變而來。晉代有元旦造五辛盤之說,而用大蒜、小蒜、韭、蕓薹、胡荽五種辛葷蔬菜;到唐代春盤內容有了變化,改為:萊菔、春餅、生菜;到元代出現用薄餅卷餡後再用油炸食用的方法。
立春季節,春回大地,大蔥已出嫩芽稱羊角蔥,鮮嫩香濃,吃春餅抹甜麵醬,卷羊角蔥,稱為咬春。但北京人吃春餅更講究炒菜,它要韭黃、粉絲、菠菜切絲炒一下,拌和在一起,稱為和菜,卷春餅吃。另外還有春餅夾醬肘絲、雞絲、肚絲等熟肉的吃法,而且講究包起來從頭吃到尾,叫有頭有尾。
制作做法: 春捲要用面加適量的水和鹽拌勻,揉成很軟的麵團,在燒熱的平鍋上旋轉成烙成薄面皮,包上餡兒,用油炸呈金黃色。春捲的餡講究用嫩薺菜。
春餅是用溫水和麵撖成軟麵團,放置案板上薄,然後用餅鐺烙熟,捲上炒好的青菜即可。青菜一般用豆芽、菠菜、韭黃,再加上粉絲,也有加肉的。
春餅、春捲是歷史悠久的小吃品種。立春吃春餅和春捲,是人們對一年之計在於春的美好祝願。因此這一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
3 # 用戶1719262663417939
形狀和性質完全不同的東西花捲是和包子、饅頭類似的麵食。是一種古老的中國麵食,經典很家常的主食,可以做成椒鹽、麻醬、蔥油等各種口味。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做法簡單。將面製成薄片拌好作料後捲成半球狀,蒸熟即可。春捲,又稱春餅、春盤、薄餅。是中國民間節日的一種傳統食品。流行於中國各地,在江南等地尤盛。在中國南方,過春節不吃餃子,吃春捲和芝麻湯圓。民間除供自己家食用外,常用於待客。春捲歷史悠久,由古代的春餅演化而來
回覆列表
春餅和春捲的區別是什麼
1.做法不同
春餅是用面烙成的薄餅,比較常見的是用來卷菜吃。而春捲則是用薄的面皮兒,包著菜炸出來的一種食物,呈三角狀,很小。這是它們兩個首先在形狀和做法上的差異,一種是油炸的,一種是烙的。
2.口味不同
春餅既然是烙成的薄餅,它就需要卷著菜吃,因此春餅本身的味道是很淡的。但是春捲不一樣,它本身就已經是帶著菜油炸而成的了,可以直接食用,因此春捲的味道相比而言會稍微的重一點,而且吃起來也會更美味一些。根據它裡面所卷的菜的不同,它的味道可以鹹可以淡。甚至還可以甜。

3.吃法不同
在春天長出來的洋蔥既鮮嫩又美味,如果在吃春餅的時候抹上點甜麵醬之後,再把裡面放上點蔥,這樣的春餅,是讓很多人都非常喜歡的一種美食。而春捲它沒有這麼多的講究,只需要從油鍋裡面炸一下出來便可以直接食用,春餅似乎比春捲吃起來更麻煩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