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用戶2682461393002015

    (一)傳說之一

      古時,離洛陽城東南200來里路,有個州名叫汝州,州的西邊有個小鎮,名叫廟下。這裡群山環繞,景色宜人,還有一個美妙的風俗習慣:男女青年一旦定親,女方必須親手給男的送去一個繡著鴛鴦的荷包,這其中的含意是不言而喻的。若是定的娃娃親,也得由女方家中的嫂嫂或鄰里過門的大姐們代繡一個送上,作為終身的信物。

      鎮上住著一位美麗的姑娘,名叫玉女。玉女年芳十八,心靈手巧,天生聰慧,繡花織布技藝精湛,尤其是繡的荷包上的各種花卉圖案,竟常招惹蜂蝶落之上面,可見功夫之深。

      這麼好的姑娘,提親者自是擠破了門檻,但都被姑娘家人一一婉言謝絕。原來姑娘自有鍾情的男子,家裡也默認了。可惜,小夥在塞外充軍己經兩載,杳無音信,更不曾得到荷包。玉女日日盼,夜夜想,苦苦思念,便每月繡一個荷包聊作思念之情,並一一掛在窗前的牡丹枝上。久而久之,荷包形成了串,變成了人們所說的那種“荷包牡丹”了。

      (二)傳說之二

      蒼莽彝山清風麗水,迷人的風俗民情猶如朵朵盛開的馬纓花爭奇鬥妍。而在這幅山川人情畫中,數苴卻的刺繡女最迷人。

      苴卻,今永仁縣的古稱。苴卻刺繡源遠流長,彝族婦女特別是那些年輕貌美的彝家姐妹,個個巧奪天工。那一針一線在她們靈巧的手上,如銀蛇飛舞,若蛟龍出海,穿梭自如,傳情達意的荷包,秀麗高雅的服飾,為她們勤勞的生命注入了生機和活力。這些彝族婦女不僅善於刺繡,而且善穿戴,老老少少,身上穿的,頭上戴的,都是她們一針一線刺出來,繡出來的,特別是各種節假日,村村寨寨的彝族婦女老少,人人穿紅戴綠,如詩如畫。外地人進入苴卻的彝山,印象最深的,最忘不了的也是這些刺繡女。

      有女就有男,有妹就有哥。刺繡女的情和意,全都衝阿哥哥而來。每到農閒時節,那些刺繡女,年老的坐在月臺上,飛舞著手中的針線,心裡卻想著像臉上的皺紋一樣深刻在記憶中的坐花轎的歲月……;年少的,手上繡著花荷包,心裡卻想著像那樹梢梢上嫩芽芽一樣心事,嘴上還悄悄哼上兩句“阿哥哥你咋還不來,阿妹妹呀我在為你繡荷包……”

      每到夜晚,那些年輕的刺繡女穿上自己親手制作的最喜歡的服飾,躲進姑娘房、閣樓、閨房裡,甜甜的羞羞地盼望著心上的阿哥哥早早出現在眼前……心相通,情相連,那龍飛鳳舞、鳥語花香的五彩服飾和花荷包,就是兩顆心碰撞的信物。在刺繡女的等待中,阿哥哥裹著淡淡的夜色,手腕上弔著心愛的花荷包,口含一片木葉,踩著歡快的曲子,匆匆而來。木葉悠悠,阿哥的心事,透過木葉和舞步,在彝山的山嶺飛上飛下,傳遞給那些美若天仙的刺繡女,讓年輕的刺繡女抑制不住心慌意亂地迎風起舞……

      刺啊!繡啊!一朵花,一朵陽雀的花,開在一片多情的山坡坡上;一片花,一片狗爪子花,團在一彎突突跳動的心窩窩旁。那一山一山的馬纓花、金銀花、野山茶,還有叫不出名兒的山花花,在刺繡女一針一線的耕耘中,沉醉在春天的胸膛。天亮了,春醒了,含情脈脈的刺繡女,戀戀地換下身上的豔裝,開始為新的一天歌唱……

      在苴卻的彝家山寨,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處處洋溢著刺繡女的情和愛。

      苴卻有山,那是阿哥哥雄壯而纏綿的胸膛;苴卻有水,那是刺繡女多情而豐滿的追戀。

      苴卻的刺繡女,是一封民間情書,道不盡,舍不掉,常吟常新,在彝山世代傳誦,回味無窮。

  • 蘿蔔絲粉條餡餅的做法?